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赵泓:社会需要全能型传媒人才
2014-07-09 10:49:00
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记者:新闻传播学持续走热的背景下,其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原因?
  赵泓: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带有较强的应用性,近10年成为热门专业,规模发展很快。
  据去年的统计,目前国内1080所大学开设有新闻与传播类七个本科专业,其中307所大学设有新闻学专业,225所设有广播电视学,365所设有广告学,55所设有传播学,80所设有编辑出版,43所设有网络与新媒体,5所设有数字出版。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23万。
  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迅速说明这类人才需求巨大,是市场的反映。23万人表面看起来是多了,但只占到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约1%,所以并不多。问题是总体质量不够高,主要是人文素养明显欠缺,动手能力不够强。原因当然可以找出很多,但问题主要出在高校用人机制和考评机制上,具体说就是没有根据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配置师资,并做到人尽其才。新闻传播学主要分理论和实务两大块,搞理论的和搞实务的应各擅其长,教师队伍也应该分层。新闻院系教师队伍中,学术型教师占绝大多数,对新闻传播的实际技能并不熟悉。但高校引进教师基本上是按照学术标准,只看学历、职称和科研项目,有业界经验的人才很难引进。
  因此,目前新闻传播学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不一定要求理论和实务兼具。如教授新闻史的不一定非懂得新闻业务、研究传播学的不一定会摄影摄像。
  从西方经验看,实务教学的师资主要靠从业界引进人才,录用和考核执行不同的标准,它不要求这个人有没有博士学位,也不会像国内高校看你发表了多少篇核心论文,有没有国家级或省级课题,主要看你在业界有没有影响力,上课的效果如何。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克勒斯?雷曼只有本科学历,也从不写学术论文,他只在报刊上发表专栏文章。


  记者: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曾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目前看来,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赵泓: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供大于求。新闻传播学专业确实存在扩张过快的问题,但近几年数量上已经趋于平稳。而且新闻传播专业应用面比较宽,毕业生就业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企事业单位需求量更大。曾经就有家武警医院专门来我们学院招人,东莞各个镇的文广中心也都迫切需要新闻传播人才。
  前面说到,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在校生达到了23万,表面上看人数过多,但我认为数量不是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质量才是关键。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性较强,而传媒业发展十分迅猛,因此总体上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从我们学院情况看,首次就业率每届都达到90%以上。但真正进入媒体的比例很小。这也属于正常情况,因为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传媒人才。据我所知,即使国内排名最靠前的几所新闻学院,毕业生也只有少数进入传统媒体工作,尤其是在传统媒体衰落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去了网络新媒体或者各类企业。但从事的工作都多少与专业相关。珠三角经济比较发达,我们的毕业生70%以上都是去了企业做品牌策划等与传播相关的工作。


  记者: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传播速度突飞猛进,社会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呈日益增长态势。结合市场现状,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华南理工是如何探索的?
  赵泓: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又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实施起来不易。首先是文理分科造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文科生对应用技术缺乏兴趣,动手能力弱;理科生人文基础欠缺,有些写作基础比较差。文科生和理科生各自缺陷明显。我们学院一开始就是文理兼招,后来发现文理兼招很难达到文理兼通的目的。有一年考虑到编辑出版专业的文科生动手能力不行,为了实验一下,第二年全部招理科生,结果发现问题更大,后来就恢复为文理兼招。以后高中文理不分科,这一局面或许会有所改善。其次就是师资不足,目前的考评体系也影响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设备、资金方面投入也有限。有的学院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也不够高。教学经费要更多用到学生身上。据我所知,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有专门的经费用于教学实践。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传媒人才。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在很多方面是脱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饱受抨击,其实核心问题还是上面谈到的师资结构和考核机制问题,不然再好的模式也没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我们华南理工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面临同样的困境,离设定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们有比较好的条件,首先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媒体众多,这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学院在办学上也有了一些特色,比如学院开设了大量人文基础课程,大一、大二重点放在通识教育。实验室利用比较充分,每天开放到晚上10点,以方便学生使用器材。学院也比较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如每年举办一次赫尔墨斯文化节,被誉为营销传播界“奥斯卡”的“艾菲奖”、世界三大广告节之一的“纽约广告节”均定期在学校巡展。


  记者:近年来,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如何应对?
  赵泓: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维护人的权益,有了人文的熏陶,才有可能树立起独立的人格,在今后职业道路上有更多的个人自觉。在大学教育阶段,目光要高远一点。如果读书时带有过多的功利目的,在利益的诱惑下,就容易成为虚假新闻的俘虏。


  记者:最后,新闻传播学教材存在哪些问题?
  赵泓:客观地说,新闻传播学教材的质量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新闻传播学国家级重点教材的质量总体上比较有保证。
  之前,因为专业扩招教材需求量大,有些教材是临时赶出来的,编写者本身素质也不够硬。甚至有的编写教材只是为了评上职称。后来教材编写逐渐规范,有些质量差的被逐渐淘汰。为评职称而编写教材的情况也不常见了,因为当初那一批基本上都已解决职称,后面的新教师并不掌握编写教材的资源。
  但新闻传播学教材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一是教材较为分散。主要原因是部分出版社和作者出于利益驱动,有些院校不愿使用已经相对成熟、质量更高的教材,而是另起炉灶,作者通过教材的指定发行在利润上与出版社共同分得一杯羹。二是修订不够及时。修订再版是令教材永葆活力的重要手段,国外的优秀教材通常经过多次修订再版,而且版次越多,说明教材内容更成熟,也更受读者欢迎。如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撰写的《新闻调查手册—文件数据及技巧指南》就是第4版,后来又有了新的版本。门彻主编的美国经典新闻学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到去年已经有了第11版。三是内容不够与时俱进,未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传媒发展态势,尤其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格局。


  赵泓,1966 年生,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历任南方日报新闻编辑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省出版业协会编 辑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一个编辑人的世界》等著作 5部,论文三十余篇。

  本文载于《教育与出版》杂志 2014 06 第018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