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网络语言盛行:“新意迭出”还是“汉语危机”?
2014-12-30 12:58:00
广州日报


  我国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个性化、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这些网络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旦某网络词语在网上流行,随后就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头语言中。
  网络语言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
  在一份媒体总结的《2014年网络流行语盘点》中,“不作死就不会死”“有钱,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这些网络流行语赫然上榜。
  如果说从这些语句中还能大致体会完整的意思,那么有些可能会让你难以理解。“何弃疗”“画美不看”“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这些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显然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遂虎教授告诉记者,在他所关注的网络流行语中,有把一句话压成四个字的形式,有故意写成错别字的形式,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语义不够明确,容易造成误解”。
  “特别是把一句话压成四个字的‘成语’形式,本身构词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得牵强、生硬、别扭。”任遂虎说,而更让他担忧的是,这些本来在网络论坛、聊天当中流行的词语,已经进入到现实生活,“打开电视,荧屏上错别字满天飞,不少学生在作文当中频繁使用网络语言,让家长和老师看不懂”。
  “很多网络流行语,将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随意改变,只重音意而不重词义。存在着将汉语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的倾向。”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告诉记者。
  承认语言现象的同时,要分清可用领域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用语是否也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现象呢?
  “网络流行词,我们要承认它是一种语言现象。”任遂虎说,“在网络时代,这些词语一定层出不穷,但在使用中,我们要分清可用的领域。比如,在发帖、网络聊天中使用没问题,但在现实的大众传媒以及教学场合,还是要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以免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王文宏认为,从网络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得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被不断放大。也正是因其传播特性,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并不强,随着新的网络文化现象的出现,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
  “比如‘给力’,最早词形见于史书,也符合大众表达习惯,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再比如,网络语言中的‘版主’一词,顾名思义,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主要负责管理网站论坛的某些栏目,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因其形象化被广泛使用。但这个词也被网友写成了‘斑竹’‘斑猪’,在社会文化交流中,显然这两个词会对传播造成误解。”任遂虎举例说。
  “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
  在《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十大流行语”中,网络流行语“高大上”“萌萌哒”入选,而关注度较高的词语“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蛮拼的”等未上榜。
  在专家看来,网络语言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其中不乏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话语,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所以不能将其彻底格式化,而需去伪存真,择其优者而用之。
  如何“择其优者而用之”?任遂虎认为,一是语言要符合语法、表意明确;二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过于格调低下,甚至带有侮辱色彩的网络语言,要坚决反对;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交流当中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网络语言的确有自我净化机制,以及社会选择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作分析、判断和引导,这是十分必要的。”任遂虎说。
  “语言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纳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王文宏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不能排斥和压制,关键是一个引导规范的问题,做到“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
  “网络语言肯定还会不断创新,而如何使其更易于文化传播,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同时,王文宏还建议,希望有专家学者能够对网络语言作全面的研究,并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研究找出规律来,使其更有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光明网记者 张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