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打破学科界限 广州有中小学尝试跨学科主题探究式学习
2015-09-16 09:39:00
新快报

  

  “学科融合”的概念在如今校园课程的探讨中越来越常见。相较于中国目前仍占大多数的分科学习,国外的标准化课程更侧重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围绕不同的主题全面探究。比如,中国学校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在国际课程中融合为一门Humanities(人文课),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很可能全被一门Science(科学课)包罗,具体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学生被要求从更高的据点自主探究知识的全貌。

  这样的教学法是否更科学?在教育不得不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学科融合和主题探究式学习是否也应该渗透进九年义务教育?该如何处理其与国内教学大纲和升学考试的关系?

  本期,记者深入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一探究竟,观察这些先行一步的本土国际化学校,在实践学科融合的道路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Science 科学课

  年级: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七年级

  课题:主题探究——“适应性”

  时长:40分钟

  课堂实录

  自主学习,上课用来“辩论”

  刚开学不久,这是七年级新生的第二节科学课,主题是Adaptability(适应性)。全班26人分为6个小组,各自围桌而坐。

  科学老师步聪伟首先抛出问题:我们常说鱼儿离不开水,可真的是这样吗?在学生的好奇目光下,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鱼类生存的BBC英文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后讨论:一些鱼类如何在干涸的环境下生存。讨论过后,老师才引出这节课的主题——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与环境。

  此时,每个小组得到一份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资料——沙漠气候特点的介绍,以及“沙漠之舟”骆驼的各种图片。没有机械地讲解概念,也没有一字一句地照念,步老师在给学生短暂的当堂阅读理解和讨论时间后,立刻将学生分为“沙漠代表”和“骆驼代表”两派,展开激烈的“对峙”,用类似“辩论”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刚刚自主学到的知识“用起来”。

  比如,代表沙漠的学生说:“我是沙漠,我沙软易陷”,或“我是沙漠,我早晚温差大,干旱缺水”;代表骆驼的学生则迅速回应:“我是骆驼,我脚掌大而厚,不怕陷”,或“我是骆驼,我的驼峰能储水”。还有同学立刻反驳,称驼峰里储存的不是水,而是脂肪,水则主要储存在胃壁里。这种积极聆听并不断质疑的学习方式,立刻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各小组讨论陈述了自然界几种代表动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后,老师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思考从小学刚升到初中,观察到哪些新环境,应该如何适应。有的小组甚至画了思维导图进行陈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