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在2016(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上的演讲。
刘占山在会议上做演讲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的中国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战略,还有双创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
首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的目标就是使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有三个目标、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居于世界制造强国中位;第三步,到204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第一方阵。
“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主题是创新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中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以及社会环境资源保障体系等。
“中国制造2025”总体布局是九项任务、五大工程、八项政策、十大领域,一条主线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绿色工程。
十大领域包括: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搞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总体发展方向:第一是高端,第二是智能,第三是绿色,第四是服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 或者“2045”规划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其次,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有哪些需求?
首先,未来的工业变革,从生产方式上看,智能制造将是整个工业发展的核心,绿色化、服务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从组织方式看,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未来工业生产的特征: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这就要求未来从事制造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信息技术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技术技能。所以现在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求未来的技术人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第三,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及学习能力。
第四,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
第五,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迅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七,未来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么,我国制造业人才现状是怎样的呢?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本科工科类专业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
从制造业现场看,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
据统计,201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为3200多万。据预测,到2020年人才缺口1900多万,到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900多万。
从目前的现状与未来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看,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第三,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