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百万重奖!华南理工大学今年奖励了这10位教学能手
2017-10-12 17:33:00
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颁奖仪式
  中国教育在线讯10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度南光卓越教学奖颁奖仪式在励吾科技楼举行。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王迎军为10位获奖教师颁奖。副校长邱学青主持颁奖仪式。
  建筑学院何镜堂教授、电子与信息学院褚庆昕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李忠教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李琳教授、建筑学院肖毅强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钟理教授、数学学院郭艾教授、环境与能源学院银玉容教授、设计学院陈锦昌教授、经济与贸易学院田秋生教授等10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师生广泛好评的优秀教师接受荣誉证书,并获得每人10万元的奖励。
  中国教育在线了解到,南光卓越教学奖由南海南光化工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澍生校友与学校共同设立,旨在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追求卓越教学成就,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鼓励先进的良好氛围。经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在教学一线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中评选出2017年度南光卓越教学奖(本科)获奖者7人、南光卓越教学奖(研究生)获奖者3人。
 
附:南光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简介
何镜堂:最看重学生的认可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在何镜堂院士获得的诸多荣誉中,他自己最看重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他说这代表着学生对他的认可。
  传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美德,何镜堂乐于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全面的师生关系,不光是教与学,还有品格和气质的潜移默化。大到做事的原则、做人的品德,小到仪容着装、举止言谈,何镜堂无不让学生耳濡目染、受益非凡。
  何镜堂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望,从教以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立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理论作为教学的思想基础,树立了弘扬岭南特色、坚持科学理性、产学研相结合、勇于创新实践的鲜明建筑教育思想体系。
  何镜堂从夏昌世先生身上继承发扬了“三到位”的思路:做一个精品,获一个奖,在建筑核心刊物上登载一篇文章。这一做法在他几十年的教学与设计之路上一直坚持了下来,并以此指导学生先后参与了一系列大型国内外设计竞赛,屡获佳绩,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何镜堂主持下,经过建筑学院集体努力,已经形成了国内首个建筑设计类国家教学团队、建筑学科目前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内最具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建筑设计院,并将三者有机整合起来,建设实体型、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平台,保证学术思想和办学资源持续不断地向教学输送,保证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成效为国内外同行瞩目。
  早在1999年,何镜堂与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一起尝试组建创作工作室,当时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教学相长的模式。在“敬业、创新、和谐”的团队氛围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机制——年长教师把握方向,中年教师有执行力,青年人则有创新精神,各类人才在教学中各得其所,共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能力,获得进步。


褚庆昕: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传授的主要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没有深厚的科研基础,没有博览群书的积累,对课本即使能够倒背如流,也不可能做到授课精彩和吸引学生。”电子与信息学院褚庆昕教授认为,启发科学思想,引导创新思维,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更重要的目的。
  褚庆昕因材施教,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层、掌握层和研究层三个层次。基本层就是达到课程的最基本要求;掌握层是全面地完成课程学习、达到全部要求;研究层就是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课时,褚庆昕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精力和能力给自己定位。无论是哪个层次,都要“不抛弃、不放弃”,善始善终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学中也要兼顾三个层次,同时为掌握层学生制定选做题,鼓励研究层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自2004年以来,结合广东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产业特点,褚庆昕带领团队创建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研究生系列课程体系,开设《高等电磁场理论》、《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和《现代滤波器理论与设计》等研究生课程,担任三门课程的总负责人,主讲《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
  《高等电磁场理论》课程涉及数学知识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一直是一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难教难学的课程。对此,褚庆昕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先讲理论,再讲应用的课程体系,以电磁场方程、定理和方法三个模块为主体,同时把应用范例渗透到这些模块中。这样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也以最小的距离搭建了理论与应用的桥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教师,褚庆昕一方面认真备课,完成好教的环节,运用知识的魅力和自己的风格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他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学中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或途径。
  为了给学生们创造科研氛围,褚庆昕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每天早上9点到办公室。在科研中,哪怕答案近在咫尺,他也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思考、研究和探索。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褚庆昕要求他们写周报、月报,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形成不断总结过去、查找问题、寻求路径、探索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用终身。
 
李忠:改革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化学与化工学院李忠教授留校从教至今已40年,在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学业质量和发展质量:学业质量包括学生的学术和学业成就,其中创新力是核心;发展质量则是指学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及其自身的人文素质,具体指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与诚信、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工作激情与毅力以及表达与沟通能力等等。发展质量对研究生走上社会后的成就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基于这些理念,他对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做了探索和尝试。
  在讲授《化工吸附分离原理》时,他改革授课方式,把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变为师生互动的研讨式的方式;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把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引入教学内容;面向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教学;引入交叉学科方向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讲授专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要点和技能。
  李忠建立了稳定的团队内部师生汇报交流讨论机制,包括研究团队成员的集中研讨和读书报告,高频率的一对一专题讨论。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定期选择一流学术期刊的文献进行阅读讲解;此外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献提出质疑或指出其不足之处,与大家共享,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
  指导研究生进入课题的实验研究时,李忠注意让学生经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避免学生绕开问题走。同时使学生通过获得创新性成果,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李忠说,作为教师,自己也从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他先后主持和承担的四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其选题和构思都是来自学生对他人研究的思考和质疑、经过对问题的不断凝练而形成的。
  李忠特别强调,工科研究生不仅要能做出来,还要能写出来和讲出来。因此,他平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经常当着研究生同学的面,指导修改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以及进行学术报告和论文预答辩。他支持鼓励开展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就选派2名博士生到法国科研中心联合培养,也是华南理工大学最早开始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案例。到目前为止他先后派送了近20名在校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到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开展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提升了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李琳:教学改革的多面手
 
  作为“机械原理”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李琳教授努力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在主编一系列高水平教材的基础上,她参考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进一步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整合、集成和优化,不断完善和改革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吸引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推动《机械原理》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她强化研究型教学理念,倡导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注重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给合,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她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追寻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传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发展机遇,李琳在授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优点进行了辅助教学。她完善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网络教学辅助资料,并通过校园网和教学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方便地上网浏览学习,加强互动教学模式。
  李琳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实践平台。“机械原理”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她利用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越条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的“百步梯攀登计划”、“学生研究计划”,以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李琳推出“机械原理”全英语教学课程,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她选用国外优秀的英文教材作为主教材,用英语讲授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开展互动,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采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通过开展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其国际交往能力。
 
肖毅强:始终坚持在本科教学工作第一线
 
  “用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不断追求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力争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肖毅强教授表示自己既倍感自豪和荣幸,同时也感到责任艰巨、任重道远。
  作为建筑学院一名教师,肖毅强坚持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及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院本科教学负责人,他还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计划,积极推动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改革。
  肖毅强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国内目前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案例研究不足及实践调研不足的现状,他在教学中强调研究型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调研、社会调研、城市调研及个案调研。他还鼓励学生成立课外的创新实践社团组织,指导学生成立了“青设计”工作室。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视角,不断提升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启发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
  此外,肖毅强还积极在教学上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积极推广公开评图教学手段、在学院率先开展互动式教学尝试、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鼓励研究型学习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从2008年开始,肖毅强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学院系列教研改革工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他构建了整体协调的“纵横结合、系统发展”的课程结构。“纵”强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计教学的渐进提高,“横”则强调专业主干课与相关课程的结合与拓展。通过高年级专门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构建了开放性的专业课程模式,并陆续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绿色建筑等多个专门化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取得明显的效果。
  肖毅强近五年本科教学学时达到年均288学时,每学期学生评教结果都在4.5分以上,获得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励6次,学生对他的评价更是赞不绝口。在校工作已经25年,肖毅强还始终坚持在本科教学工作第一线,他表示,只有和学生待在一起,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钟理: 建立化工原理全英文教学系统
 
  “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有利于更好学习和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原理”“善于引用日常生活的实例,把抽象难懂的单元操作过程简单化”“善于引用与课程相关的小故事讲解,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启发与交流式教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评价起钟理教授来,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们赞不绝口。
  钟理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学团队负责人,始终把培养面向国际化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始终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师、学生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关系。他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即他们一般接受什么样的“商品”。要始终树立学生是“上帝”的意识,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以学生为第一考虑要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培养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1996年钟理率先在学校化工原理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2011年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全英教学。钟理将研究型教学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采用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设置“理论授课、自学、课堂讨论、大作业”的优秀生试点班,积极开展教学互动,培养面向国际化的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同时,钟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注意培养团队的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支持帮助其他教师开展全英和双语教学。
  作为主编,钟理先后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英文教材和国内第一部《化工原理实验》英文教材,填补了国内化工原理英文理论与实验教材空白,同时还编写了相应的中文教材,构建了完整的化工原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教材体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具体情况的化工原理全英文教学系统。
  2011-2016年,钟理在化学创新班、材料创新班、制药工程等专业开展全英教学,5年里学生评分全部为优秀。
 
郭艾:革新思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1年以来,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奖项华南理工大学占据85%以上;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学校有25人次获奖;在2016年决赛中取得全国排名第四的成绩。华南理工大学学子们优异表现的背后,正是学校数学教学团队不断寻求突破、坚持探索,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懈追求与努力。郭艾教授,就是团队中的一个优秀典型。
  郭艾,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理论研究,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担任工程数学教学团队负责人,2013年3月至今担任微积分教学团队负责人。
  郭艾坚持在数学教学中融汇学习方法教育,遵循演绎与实用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重的数学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透数学思想、剖析清楚问题本质、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郭艾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曾经学习刻苦努力却对学习数学不得要领的学生。当学生把对数学的恐惧和他糟糕的状态告诉她时,她和学生促膝谈心,给他学习方法的建议,并关注他的学习动态,最后在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成绩突破了90分。课程结束后,学生给郭艾写了一封长信,向她倾诉自己曾经被逼入绝境的感觉,以及如今对数学学习豁然开朗的认识。郭艾表示,读完这封信后自己流泪了,“我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却让学生这样的感激。”
  课程中,郭艾在讲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强调大学数学在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渗透,结合应用精讲数学思想与方法,改变了很多理工科大学数学课脱离实际太远的现状。例如,在重要极限内容中加入经济学中的连续复利问题和生物学中的物种繁衍问题;在曲率内容中加入道路和轨道设计等工程问题;在梯度内容中加入最速下降的优化方法等等……通过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既讲分析论证,也讲方法应用,力求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着力于对学生数学素质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充分分析了大学数学与众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基础学科的特点,郭艾和微积分团队教师一起构建了基于数学技术、工程应用、创新活动的三个层面多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应用问题。
  此外,郭艾与团队还充分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课内外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时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银玉容:实验讲台上常做常新
 
  “将实验教学、科研实践和工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展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活动,这对于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非常重要。”银玉容作为环境与能源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17年,多年的工作让她对实验教学有了一定的心得和创新。
  在实验教学中,她努力增设创新型实验项目,将以往单纯知识点和技能传授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引的创新型实验新模式。环境科学专业开设学生全程主导的设计性实验,银玉容负责部分实验组的指导工作。她悉心指导,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一人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锻炼其动手能力;每组随机发放不同的测试样品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进行实验预习、观看实验视频、开展虚拟实验等,银玉容总是尝试多种教学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国内外教学素材,丰富课件资源,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实验教学内容更贴合快速发展的理论课程,专业知识围绕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银玉容积极探索新的实验项目,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新开实验的比例,淘汰陈旧过时的实验项目。她将设备不成体系的仪器开发成学生选做实验项目或开放实验项目;将不便实际操作使用的设备如垃圾焚烧设备、固体堆肥设备等配置上仿真软件,开发成虚拟仿真实验;将现有专业综合实验中的单元实验、通用实验等课程,一起合并到理论教学的实验环节。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银玉容积极组织教材编写工作,近5年来正式出版具有特色的系列环境类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等5部。部分教材不仅在校内使用,而且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广泛推广。
  结合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银玉容还通过参加和主持工程项目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开发和自制环境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仪器,获得有知识产权和自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设备,形成环境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的特色和亮点。
 
陈锦昌:带领学生打开绚丽图形世界
 
  工程制图是很多工科学生的必备技能,而制图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华南理工大学,陈锦昌教授深耕工程制图教学三十多年,缔造了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将学子们带入绚丽多彩的图形世界。
  陈锦昌,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自2001年至今任教育部工程图学课程教指委的副主任委员,坚持把握国内外本课程的教改动态,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使相关课程的教改走在国内高校的前沿。
  从教35年,陈锦昌一如既往地对教学工作保持热爱,即使身兼大量行政工作,也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授课。他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先进,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讨论、课程小设计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陈锦昌在教学中引入了基于构型设计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入课堂的讨论实践,活跃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氛围;引入了考试改革的模式,使学生将课内外的学习较好地结合,引入了课程小设计模式,让一年级的新生在学完公共基础课后也能进行设计。
  陈锦昌主持了“突出创新能力的工程制图”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围绕构型设计体系的构建,在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国内工程制图教材少有的“构型设计的美学基础”“构型设计的基本方法”等章节及内容,并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小设计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作为学校工程制图教学团队的首席教授,陈锦昌带领团队的其他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的建设。他作为主编编写了国家级“十五”规划1本,编写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2本,编写了国家级“十二五”规划2本。其中一本教材获2010年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陈锦昌还带领教学团队先后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绚丽多彩的图形世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筑制图”、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机械制图”等一批精品课程。
 
田秋生:注重感染学生 启发学生思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经济与贸易学院田秋生教授始终牢记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这一名言。他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讲课调动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和心灵互动。
  田秋生认为,课堂教学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提示方法,三是启发思维,四是学力培养,教师应该始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境界。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学习、探索,特别是在提示方法、启发思维、学力培养方面重点下工夫,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重要的方式。多年来,田秋生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坚持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从不凑合,从不敷衍;始终注重钻研教学内容,弄懂、吃透、精通、谙熟教学内容,并注重超越教科书,掌握学科前沿,跟上时代发展;注重教学手段创新服务于教学思想和理念创新,将教学手段创新与教学理念创新很好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达能力,提高艺术性,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要突出‘讲’。讲,必须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了讲好课,田秋生始终注重处理好所讲内容与教科书的关系。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讲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做到“若即若离,不即不离”。教师超越教科书,就必须了解知识和学科的最新发展。
  在使用国外理论过程中,田秋生努力探索并做到基本背景、基本案例的中国化,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例子,把书本知识与丰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课讲活。
  课堂上,田秋生坚持用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言行感染学生的心灵;课堂外,也始终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帮助学生,对学生的请求,不厌其烦、有求必应;同时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也从不纵容、姑息和放任。田秋生觉得,在学业上帮助学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
  多年不懈的努力,让田秋生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在师生中树立了优秀教师形象,受到历届学生的一致认同和赞许。在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学生评教中,田秋生连续多次名列全院前五,其中3次获得全院第一名。(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卢庆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