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8年会广州举行 专家共议“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11-18 12:13:00
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中国教育在线讯 11月17日,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8年会暨2018新兴经济体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此次论坛由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主办。会议紧紧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陈新教授,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发表致辞。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陈新教授在致辞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争取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只有动员全世界各国人民参与,才能形成团结有力的局面将这些挑战化解。陈新表示,广东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与技术培训。同时,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广东工业大学应有的智力支持。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未来世界提出了美好的愿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随着中国的发展,在全球治理方面要做许多工作,中国不仅是参与者,还要做引领者和贡献者。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提前实现了减排目标,对人类作出了积极贡献,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不断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增加砝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到落实的几年间, 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研究的焦点和重要课题。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前所长杨光研究员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研究员

  在主旨演讲环节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前所长杨光研究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研究员分别就中非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全球化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主旨演讲。三位学者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中非经济合作等是新型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

  在主题论坛环节国内六位知名专家深入探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演进逻辑,对其成就和启示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在分析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景展望。

  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蔡春林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着眼未来,需要把一带一路倡议做实,把相关的重大项目逐步落地,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如何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趋同,特别是政策沟通上,做好顶层设计,正如李向阳研究员所提出的要设计好“一带一路”的机制化。而作为合作突破口,推动构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在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里,与新兴经济体国家、金砖国家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也是未来建设的重点。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需要产业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作为本地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要让技术科学引领广东的经济建设,从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走廊的建设,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花结果。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前所长杨光研究员表示对于非洲国家推动工业化发展,是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的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就业上,需要建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广东在这个方面技术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将这些资源转移到非洲去,肯定能大力推动非洲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源转移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的问题,让非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据悉新兴经济体论坛已经举办到了第六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和文化沟通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价值基础、构建路径和合作机制,为推进经济制度改革理论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夏泽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