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建设
2023-10-05 21:10:00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一、从“教-学-评一致性”走向“教-研-践三位一体”的音乐师范专业培养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今,已有越来越多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开始针对“教师教了是否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是否意味着学生会了”的这一教学问题尝试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融入到音乐师范专业课程建设中。这种改变虽然能够使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三者间形成有效的联结,强化了课程的系统性和整合性,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范专业课程的适用性,即所专业课程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可以与教育的大环境,尤其是中小学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诉求完美适配。

  就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随着国家对美育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相继出台,以及“美育进中考”开始在越来越多的省、市范围内进行实践,这些变化促使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们不得不仔细思考音乐教育该如何服务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双减”政策下学校音乐类的430课程该如何区别于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如何能在帮助学生准备音乐学业水平测试的过程中平衡好“美育”和“育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尚未踏入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他们能否在现如今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获得应对这些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或者理念呢?如果授课教师们无法很好地结合时下的教育环境来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门课应该要掌握些什么?”“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才行?”,这门课便极有可能变成一门“精致的废课”——内容详实却没有太多的实用意义。

  “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便是为了提高师范专业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提出的。通常,学院要了解一门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会通过教师在完成每学期授课后发放教学评价问卷给学生填写,但这一方式所能收集到的反馈至多可以用来了解“老师教得好不好”和“学生有没有收获”,至于这门课在多大程度上能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切实帮助学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并无从知晓。“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该模式将师范生专业课程评价的周期进行了延长,将“教研”与“实践”也纳入到了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将学生的教育实践变成检验课程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学生实习期间的教研活动、实习效果以及对音乐师范专业课程的反思与意见都变成课程进一步优化的参考数据。授课教师根据这些反馈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高师专业课程教学与一线中小学教育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适配度。

  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优先在音乐师范专业的“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中进行了实践。“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是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专为音乐师范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选修课程,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音乐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礼乐弦歌四弦琴(曾用名:中华小四弦、鸣鸠琴)的演奏和教学,让礼乐弦歌四弦琴成为学生可以得心应手操作的教具和学具,同时丰富学生对于传统民乐、民歌的学习经验。

  在“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下,“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经历了数次包括调整教学时数,创新授课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调整组织形式,完善评价机制等几方面的改动。该课程的首轮课堂教学开始于2019年,授课对象主要为大学三年级学生,2020年,首批学习礼乐弦歌四弦琴的同学进入到了实习阶段,在此期间,笔者对部分被安排在有礼乐弦歌四弦琴作为课堂乐器的中小学进行实习的同学以及在实习期间使用礼乐弦歌四弦琴开展教学或课题研究的同学进行了跟踪调查和非正式访谈,同时参考实习学校部分指导教师的意见,完成了首轮“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在学生实践阶段的教学效果调查以及学生对课程改革意见的收集,并进行了第一轮课程调整,并按照调整后的课程架构开展新一轮课程教学。此后几年,伴随着“教-研-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持续运作以及教师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设置渐趋成熟,改动越来越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所给予的对“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的正面反馈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愿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礼乐弦歌四弦琴。

  目前,“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的“教、学、评”内容和方式基本固定下来,课程总教学时长为32课时,每周2课时,选课对象为音乐师范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如图所示,课程涉及两大部分共七项具体学习内容。其中“礼乐弦歌四弦琴演奏”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礼乐弦歌四弦琴的演奏能力和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民乐、民歌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学习如何使用礼乐弦歌四弦琴进行独奏、弹唱、合奏以及为乐谱进行和弦编配并为歌曲进行伴奏,也会在掌握这些演奏技术的同时接触到民歌、戏曲、古风流行歌曲、古曲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中小学的音乐教材。“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礼乐弦歌四弦琴在音乐课堂中的使用能力及音乐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事实上,就读高师专业的学生们在校期间所收获的器乐学习经验大多是一对一的教学或者一对三到五人的小组教学,且授课教师更多将关注点放在了提升学生器乐专业演奏技术上,这导致师范生在面对人数众多且不以提升专业演奏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时甚少有相应的学习经验可以借鉴。基于此观察,在“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中,当学生熟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术后要逐步学习如何进行课堂器乐教学,如何基于礼乐弦歌四弦琴来设计相关的音乐活动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排演器乐合奏,而这一训练也更能促进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思考如何进行器乐演奏的示范和讲解,为之后的教学实践做准备。

   “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内容设置

  在授课形式上,“礼乐弦歌教学”课程采用“1+x”的授课方式——由一位老师负责全程跟进课程的设计并担任主讲,然后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时邀请嘉宾老师来进行合作授课,比如,之前在教戏曲弹唱的时候曾邀请少年宫的粤剧教师来给学生们演示和指导粤剧的演唱方法和身段;在教朝鲜族民歌弹唱的时候曾邀请舞蹈专业的教师教学生们如何演奏朝鲜族长鼓为歌曲进行伴奏。在学生组织方面,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是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需要自由组成5-9人的小组来完成课程后续的作业,几乎每周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给同学们进行练习,学习小组需要在下次上课前一天完成练习并录制视频发给老师,老师在下次上课时以口头反馈的形式点评每组作业的完成质量并就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这种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的方式一来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相互观摩相互督促,及时补齐短板;二来也能更早地培养团队的默契度,为完成课程中后期的合奏作业做准备。

  “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采用全过程评价的方式。平时分占总分的50%,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录制情况;期末考试也占总分的50%,分为小组作业和个人独奏作业,其中小组合奏占30%,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指定歌曲的编配与合奏展示,合奏考试会邀请之前学过“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与教师一起担任评委,从合奏的完整度、流畅度、创意程度、表现力和礼乐弦歌四弦琴弹奏熟练程度五方面给出评价;个人独奏作业占20%,学生以个人录制视频的形式完成一首器乐独奏曲。

  除了上述这些常规的课程教学设置,教师还会尝试多为学生们多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来促进学生对于礼乐弦歌四弦琴的运用和探索,将“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与其他的师范类课程进行联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录制礼乐弦歌四弦琴类的教学微课,在准备微课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对该乐器的讲解和演示能力;与教学实践指导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音乐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使用礼乐弦歌四弦琴进行教学,丰富课程的表现力;与毕业论文相结合——鼓励学生选择写与礼乐弦歌四弦琴相关的论文,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目前,在“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的持续运行之下,学生们取得了不少荣誉和成果,具体包括2022“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节目类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微课类二等奖一项,第九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完成学术论文六篇。

  三、小结

  长时间以来,音乐师范教育中都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思维。师范专业课的老师们甚少对一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关注,盲目地将促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知识和音乐教育技能的整合的机会交给大四的教育实习。这种“分工”看似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实则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课程变成了“空中楼阁”——课程既无法带领学生客观且准确地解读当下的音乐教育环境,也无法为学生指明在当前教学环境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面临的挑战。

  经过几轮在“礼乐弦歌四弦琴教学”课程建设上的运用能够发现,“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以帮助音乐师范专业课程“落地”的有效途径,其一,该模式可以有效吸纳学生在实习阶段对之前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的意见和感受,帮助授课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内容架构,查缺补漏,为学生提供更实用、更有效地指导;其二,可以密切高师院校与实习合作学校之间的关系,及时更新双方对教育政策、教师职业发展的想法并形成共识,更好地发挥两校协同育人的作用,为实习阶段的师范生们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未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会继续推进“教-研-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更多课程建设中的运用,学用相促,以研促教。

  作者: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韩若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