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4-02-04 14:14:00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劳动教育写入了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彰显了党领导高度重视我国的劳动教育问题。

  新时代贯彻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多重意蕴。从理论视角看,有利于在实践中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从时代背景看,有利于培养能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劳动人才;从价值内涵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崇尚劳动、勤于劳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工具思维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树德:树立新时代劳动观念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只有崇尚劳动且具有优秀劳动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发挥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劳动中能更加客观、深刻地体悟到劳动人民的不易,从而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奋劳动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增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实践能力、动脑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同时,部分劳动需要进行推理、分析及判断,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劳动教育常需要学生组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大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劳动、多维度的训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三)强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实践能够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平时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而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血液循环和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劳动使学生走进自然,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进而调适心理状态,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育美:培育新时代审美观念

  马克思曾言:“劳动产生了美”。通过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劳动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创造美、传播美。美育为劳动教育提供艺术元素和美学理念,劳动教育为美育提供实践基础。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劳动的价值。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不可避免会导致其接受到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信息,从而影响其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劳动教育的开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使其懂得职位不分高低贵贱。总之,劳动教育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动机,正所谓“实干才能兴邦”。通过劳动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引导其成长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同时,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劳动、勤于劳作的民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劳动智慧。作为建设新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并不断正向传递给身边的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劳动历史和劳动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贯彻落实方针政策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教育部应制定引领劳动教育的总方针,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指导。各级教育部门则应根据教育部的总方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符合各地特点的劳动教育政策,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方针政策,需要建构多层次的劳育保障体系。首先,要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劳动知识小水慢灌进学生的脑海,扎实推进具体计划。其次,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设定问责制度,多方评价劳动教育效果,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运用新媒体对劳模及能工巧匠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的社会氛围。

  同时,家、校、社三方应联动形成合力,打造立体化劳动教育环境,加强劳动内生动力。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学校要提供劳动教育支持,设计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社会要积极调动各行各业力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

  (二)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课程设计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质量。课程教学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学生获得感为最高目标。

  首先,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思政教育元素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劳动学相关理论高度强调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思政课程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自觉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从理论上为劳动教育赋能。

  其次,要将专业技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开设富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充分发挥塑造人、培养人、成就人的作用。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中去。

  最后,要将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坚持育人先育己的原则,加强培训和进修,提高专业素养和劳动教学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工厂等一线了解实际劳动环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融入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教育情怀的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社会精英担任劳动授业教师,与学生分享劳动经验、传授劳动技能,实现全员参与、多元共育。

  作者:李颖,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余栋,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项目基金:苏州科技大学“五育融通”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劳育融入劳动科学课程群建设的路径与方略”(项目编号:2023WYY—04)。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