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育人成才绿色通道
2024-04-08 13:39:0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一环。“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历史节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以精准资助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勾勒大数据模型

  资助帮扶应以学生为本,在充分了解受助学生年龄风格、学段特点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用更加丰富和更易接受的形式载体,分类帮扶到位,实现受助群体的按需资助。

  1.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精准认定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在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基础上,构建个人、班级、院系、学校四级评价模型,以学生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其它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等六大因素为一级指标,重点观测家庭劳动力、家庭人口慢性病、固定资产和收入稳定性等主客观因素,为院系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提供数据支撑。

  2.坚持数据对比参照

  学校应充分利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下发的相关数据,将建档立卡信息、学生个体情况、资助数据统计、补偿代偿信息申报等信息与学籍采集的学生生活信息进行比对,与学生个人填写的数据进行比对,与班级、院系、学校三级评价进行比对,确保数据准确,识别精准,实现困难学生数据、资助数据“零误差”。

  3.坚持数据库动态管理。

  学校应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线上线下重新认定,开展资格复查,不定期通过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核实。及时发现由于突发变故或其他原因暂未入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精准识别、随机核查、进出有序、动态调整、应助尽助”。

  二、以经济保障为基础,不折不扣夯实全链条精准资助

  经济保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纾困解难的经济基础,才能不负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1.完善资助体系。建立健全“奖、助、勤、补、贷、免、偿”七位一体的奖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整合资助资源,提供奖助学金、爱心救助、各类补贴等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式的全方位经济保障,特别是对建档立卡、孤儿等特殊群体给予政策措施和资金安排上的帮扶和支持。

  2.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尊重学生的情感观念、价值认同和内在需求, 注重设计多元化成长发展路径;拓展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项目;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发展,实现经济纾困与能力培养的双丰收。

  三、以育人成才为目标,探索扶志赋能发展育人新思路

  以育人成才为目标,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扶困扶志、助学成才”的价值理念,在经济保障的同时必须要积极推进“扶志赋能”的发展型资助。

  1.深化道德浸润,强化思想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携带自卑、内向、敏感等心理特征。扶困先扶志,高校资助必须破除由贫困阻滞带来的思维困境,加强学生的精神培育和价值观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榜样评选等活动为契机,宣传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涌现出的励志成才典型,在全校营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资助育人氛围;同时,加强受助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2.搭建“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在提供精准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对受助学生提供精准帮扶,助力学生成长,打造“能力培养、学业促进、心理辅导、科研指路、就业帮扶”五位一体的“造血型”育人。

  3.公益实践促进学生视野格局。除个人能力上的培养和帮扶以外,积极强化学校与事业单位、企业等外界部门的合作交流,拓展企事业单位勤工助学岗位、“企业行”、“乡村行”等公益实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提升岗位认知;积极协调校内、社会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出国出境访学资助项目。(华北电力大学 赵安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