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信宜召开
2024-05-25 13:54:00
华南师范大学

  5月24日,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信宜市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精神,落实联盟各项工作任务,推动“双百行动”走深走实走细。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大欣,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茂名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海龙,信宜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龙飞,盟主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剑文,副盟主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锅红,省教育厅、茂名市、信宜市以及66个联盟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等1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主办,华南师范大学、信宜市人民政府和南方医科大学承办,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协办。会议分为开幕式、工作现场推进会、林砺儒“大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成果展示暨闭幕式、现场考察等五个环节,刘剑文、张锅红分别主持会议相关环节。

  开幕式上,程大欣表示,实施“百千万工程”是牵动全局、惠及长远、根深叶茂的“头号工程”,联盟各成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聚焦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双百行动”阶段性、标志性成果。要优先谋划教育服务供给,助力提升县域教育承载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要集中力量助力县域学校建设标准化校医室和心理健康室,强化县域学校医疗保障和心理服务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要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加强科研课题立项,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县域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打造一批高校助力县域集体经济运营、基层改革创新等示范样板。他强调,省教育厅作为“双百行动”专班牵头单位,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调整“双百行动”考核内容,共同为推进“双百行动”走深走细走实,为促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庄悦群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省教育厅、全省各高校长期以来给予茂名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新征程上的茂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希望高校联盟充分发挥“资源库”“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茂名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多献计、献智、献技,把更多资源引到基层,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一批合作共建示范项目,建立更多校地紧密型合作机制;把更多专业技术教给基层,助力县镇村提升规划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把更多先进理念带到基层,多多“送教上门”“送课下乡”,把“精神食粮”带到“百千万工程”第一线,为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蓄能充电”。茂名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对接服务保障工作,全力支持配合结对高校院所的工作开展,推动县域与高校互利双赢,携手书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

  王斌伟指出,联盟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的关心指导下,在各联盟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协作下,遵循“县域所需、已有基础、高校所能”的原则,围绕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和基层人才培养培训两大重点任务,做到了“三个度”。一是联盟链接有力度。设立工作委员会作为决策与执行机构,组建5个专委会分工负责专项工作,并建立牵头工作组轮值制度,召开“双百行动”推进会、盟主副盟主交流座谈会、遴选和编印优秀示范案例集等,推动联盟高校科研院所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整体战”“协同战”的转变。二是推进帮扶有广度。联盟根据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将66所高校院所划分为教师教育组、职业教育组、医疗卫生组、法律法规组、创新创业组5个组别,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专项增值提质、医疗服务支持、普法宣传与法律咨询服务、智库支持“五大计划”,覆盖面广。三是推动共建有准度。各联盟高校院所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与县域发展急需的切入点,推动校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自联盟成立以来,迄今已组织化、系统化、项目化开展系列结对共建活动1300余次,受益覆盖近20万人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王斌伟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并就下一步推进联盟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突出协同创新,打造协作互助“强联盟”;二是更加突出合作共赢,构建校地发展“共同体”;三是更加突出典型示范,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李龙飞表示,信宜市将围绕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人才培育、决策基础、集体经济等方面,与结对高校建立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关系,在建立机制、探索经验、形成示范上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推动“双百行动”在信宜走深走实,携手谱写信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联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五邑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联盟成员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分别介绍了各高校推进“双百行动”的典型案例。华南师范大学聚焦县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和县域高中发展提升,开办“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打造区域标杆学校,推动基础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南方医科大学发挥医科大学优势,聚焦医共体建设、专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五邑大学通过成立和建设歇马学院,擦亮侨乡文化品牌,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保护与开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培训,精心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力高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化州高质量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和示范。

  期间,林砺儒“大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同步举行。程大欣、庄悦群、王斌伟、朱海龙、刘剑文、李龙飞,林砺儒先生亲属林元启、林美生,铜像捐资者杨庆华,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仪式。

  王斌伟指出,林砺儒先生是华南师大创校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为纪念先生,学校组建了由美术学院张海鹏副教授为主创的师生团队,在茂名乡贤杨庆华先生的捐助和林砺儒先生家属的指导下,创作了林砺儒先生铜像。他表示,91年来,华南师大始终围绕教育救国、报国、兴国、强国主题主线,与时代同向而行、与社会同频共振,走过了从筚路蓝缕到“十脉归一”,从敢为人先到守正创新,从“高水平”到“争创一流”的不平凡发展道路。当前,学校正传承弘扬林砺儒先生的师范初心、教育使命和报国志向,高举师范大旗,擦亮师范底色,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大先生”“教育家”,坚定不移朝着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勇毅前行。王斌伟强调,学校高度重视华师砺儒高中建设发展,把其作为“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的标志性成果,全力支持华师砺儒高中办出质量和品牌,办成示范和标杆,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李龙飞指出,林砺儒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他提倡的“全人格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影响深远。信宜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传承和发扬林砺儒先生的教育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希望广大师生在林砺儒先生精神的感召下,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林美生表示,祖父林砺儒先生一生为中国实行和推进师范教育付出了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今天,林砺儒“大先生”铜像的落成,是把林砺儒“全人格教育”的理念和华师优秀传统相结合,植根家乡、激励后世,作为林砺儒的后人深感荣幸,同时衷心希望家乡教育事业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杨庆华表示,林砺儒先生是茂名人的骄傲和学习楷模。希望通过捐资设立铜像,弘扬林砺儒先生热爱家乡、热爱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崇高美德和风范,并表示今后将继续为华师和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成果展示暨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谷红丽介绍了乡村英语教育“一站式”专递课堂展示活动,南方医科大学作为下一届现场会承办方发言。

   会后,程大欣、庄悦群、王斌伟、朱海龙、李龙飞等一行前往信宜市北界镇林砺儒先生故居实地调研,察看砺儒文化史馆规划、设计与建设情况。王斌伟强调,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林砺儒先生后人,做好林砺儒先生的有关史料收集整理工作,争取早日重建林砺儒先生故居和建成砺儒文化史馆。

  5月23日下午,部分与会人员前往华南师范附属信宜学校、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信宜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信宜市图书馆、窦州墟等进行现场调研。

  去年9月,作为省内近百所高校组建的“三大联盟”之一,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联盟由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等6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致力于振兴乡村教育,提升乡村医疗、法治、治理等公共服务水平。盟主单位由华南师范大学担任,南方医科大学为副盟主单位。

    中国教育在线 郭健明 通讯员 王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