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道之行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活力——深北莫李和章校长在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4-09-14 13:55:00
中国教育在线

  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一堂,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来自俄罗斯等国家的国际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线上线下出席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开学,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说,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你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拥有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但在这里,你们将共同组成新集体,学习新语言,增加新才能,应对新挑战,追求新目标。正是这种多样性、关联性和互助性,构成了深北莫命运共同体。因此,今天我想与你们共同探讨一个时代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大道之行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活力》。

  一、大道引领,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不仅面临沉重的历史欠债,也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面对各种风险挑战,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中国提出了鲜明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曾这样精炼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准则,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遵循“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交往原则,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世界不同文明的共通之处。俄罗斯有谚语“风雨同舟就能无惧风雨”;瑞士有格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古印度经典哲学文献提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蒙古国有谚语“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墨西哥诗人有名句“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阿拉伯有谚语“独行快,众行远”等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五个世界”一脉相通,均体现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对公平的坚守、对和平的崇尚、对发展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中国妥处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对关系的智慧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鲜活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案例,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并向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实地迈进,为全世界人民脱贫致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到“五位一体”“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中,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多元互鉴、团结协作的丰富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超越零和博弈、强权政治、冷战对抗的陈旧思维,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行动派、实干家,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2021年以来,习近平主席陆续提出了“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张”,进一步增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1.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1年来,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硕果累累,中国与共建国家间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1.26万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8%。比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7万列,中老铁路实现了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夙愿,雅万高铁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实现350公里时速的铁路,“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共建“一带一路”给21世纪的世界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2.携手谱写中俄关系新篇章

  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持续向前发展。十年来,中俄经贸关系不断升级,双边贸易额从2013年的不到900亿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401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能源项目顺利投产;“滨海1号”“滨海2号”陆海联运国际交通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互联互通项目顺利推进。中俄民心相交不断深化。在两国元首亲自推动下,中俄成功走出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两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双向留学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中俄友好社会民意基础愈加稳固。

  3.其他不同层面、多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多边层面,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今年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来自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并发布了《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此外,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亚、全球南方等命运共同体建设也稳步推进。

  在双边层面,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蒙古国、古巴、南非、越南等国,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

  在不同领域,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混乱失序的网络空间治理,中国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对日益复杂的海上问题,中国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中国先后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

  二、大道同行,高校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行动

  (一)高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知识的创新者、传播者、转化者、实践者,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文明发展具有决定性。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绝非旁观者,而是主要参与者。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以探索及传播国际学术前沿知识为目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人才高度集中且国际交流合作频繁等特点,极具时代性和开放性;有效推动各国青年人才相知相近、相知相通、相知相融,成为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连心桥”、共建共商共享的“黏合剂”,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共享高等教育思想及其成果的国际合作交流,消除高等教育强国与弱国之间的观念隔阂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局限性,打破高新知识的国际垄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际高等教育的民主发展,促进文明互鉴和世界共同进步,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强调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赢”理念是高度契合的。通过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现实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可促进各国之间的互信合作;传播科技创新知识理念,启迪人民心智,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互鉴。具体来说,高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通过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专业素质的时代新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通过提供科学研究成果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动力。

  三是通过推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思想根基。

  四是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北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实践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就是这样一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俄教育合作典范。学校以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通过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和中俄协同育人、联合科研、文化交流共同体,为共建“一带一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高水平学术成果。

  除了中俄合璧的美丽校园,我们的教师队伍也相当国际化,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和巴基斯坦等19个国家,现有近700名教师中,莫大选派和自主招聘外籍教师占60%,20名院士中包括15名俄罗斯院士,教师中90%以上具有海(境)外教育或工作经历;3500名在校生中,国际学生约430人,占比超12%,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等国家。

  在中外联合育人方面,我们引进、吸收莫大和北理工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采用中俄英三语教学、小班授课,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约一半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赴俄罗斯、新加坡、德国、哈萨克斯坦等国际交流活动(如大一学生赴莫大学习俄语、高年级本科生赴莫大插班学习、莫大-北理工-深北莫联合培养研究生、境外短期访学实践等),培养了一批善于跨文化交流、精通专业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前三届本科毕业生87%以上继续升学深造,去向遍布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

  在中外联合科研方面,我们与北理工、莫大联合成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创新设立莫大-北理工-深北莫三校(及莫斯科-北京-深圳三地)的应用数学联合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另外3个联合研究中心,初步形成“6中心+8平台”格局,推进建设中俄联合科技数据库与学科期刊,近年来中俄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人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中俄音乐会”等中俄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活动,开设“留苏百年”“红色传奇—‘创校元勋’李强老院长革命历程”“普希金之秋”“中俄绘画”等专题展览,创刊中俄英三语校报、开播中俄双语播客,承办“印象俄罗斯”文博会深北莫分会场,不断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们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德国等30余个国际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合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深北莫-北理工-莫大”创新科技青年论坛、中俄数学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学校品牌活动—知识科学文化节,邀请中外顶级专家集聚学校开展学术研讨、科普及文化交流活动。

  三、大道致远,深北莫学子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青春担当

  同学们,作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新生,同时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你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脚下是一片孕育无限可能与希望的热土。未来的舞台广阔无垠,犹如一幅未完成的壮丽画卷,等着你们去挥洒丹青。在此,我想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同来思考深北莫学子应当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树立“心系天下、放眼世界”的全球格局

  习近平主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深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将自身发展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中。

  回望历史长河,无数先贤以天下为己任,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而奋斗。面对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的全球挑战,袁老向70个国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广阔视野和无私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审视自己,以国际胸怀谋划自身发展,努力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积极力量。

  同学们,“心系天下、放眼世界”是深北莫学子应有的时代格局。希望你们能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这个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确定性,贡献青春智慧和青年担当。

  (二)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取向

  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偏见与隔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经贸联通,也需要文化融通,进而实现人心相通。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作为深北莫学子,我们既是自己国家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世界文明的交流者。中国学生要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精髓;国际学生要进一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我们要善于在平等互动中寻求全球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俄罗斯汉学家鲍里斯·利沃维奇·里弗京(中文名李福清)以他的卓越贡献和不懈努力,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传播到俄罗斯及世界各地,增进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学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深北莫学子应有的文化自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你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不断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世界共同繁荣。这不仅是我们作为深北莫学子的责任,更是我们作为全球青年的使命。

  (三)践行“勇毅前行,全面发展”的行动准则

  世界的和平发展、全人类的共同进步,都离不开青年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世界为青年发展创造舞台和机遇,青年为世界发展提供青春动力。深北莫的青年学子应当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深北莫首届优秀本科毕业生、计算数学与控制系的何乐馨同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多次在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竞赛中获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投身支教工作,创办书法社团,不断磨练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创新的追求,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得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系硕士、博士录取资格。

  同学们,“勇毅前行,全面发展”是深北莫学子应有的青春豪言。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追求卓越;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品德上修身立德、服务社会。让青春在个人成长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积蓄磅礴力量。

  大道致远,行则将至。

  同学们,新时代赋予了你们新的使命和担当,你们恰如晨曦初露,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的道路,并不总是铺满鲜花,风雨和坎坷也不会少。但正如山川历经沧桑而更显壮美,人生亦需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我坚信:只要你们以胸怀天下为引领,以开放包容为担当,以个人成长为基石,就一定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北莫之智,发出深北莫之声,贡献深北莫之力!

  同学们,你们是深北莫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路虽远,行则将至。

  谢谢大家!

  (2024年9月13日)

编辑 林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