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如同一座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国家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学院红韵党史实践团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二、实践目的
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历程。通过学习,能深刻认识到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和崇高性,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学习党史可以传承这些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奋斗热情。党的历史中还充满了各种重大决策和战略选择,这些决策和选择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学习党史可以从中汲取领导智慧、管理智慧、创新智慧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为了深刻了解、学习党史,实践团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暑假社会实践。实践团立足于家乡,通过访谈红色人物、参观博物馆、故居、观看红色电影等方式积极参与本次社会实践。作为新时代青年,通过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广大党员和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以史为鉴,激励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团结一心,共同拼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实践内容
(一)访谈红色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着黑暗的岁月;他们似熊熊烈火,燃烧出希望的光芒。
实践团成员王钰淇于2024年7月7日,怀着崇敬与期待之情,有幸走进这样一位红色人物——来自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的郑兴鉴老先生家中。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兴鉴老先生生于1927年,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服役于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十六团,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在上甘岭反击战中荣获两次二等功,现腿部仍有数十枚弹片尚未取出。通过郑老先生的口述,实践团得知郑老先生的生平和经历。他在朝鲜战场上消灭了敌军一个排并带回了12个俘虏,在腿部中弹的情况下,还消灭了敌军的一个班并再次带回4名俘虏,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当实践团疑问是什么支撑着郑老先生一次又一次英勇地上战场时,他表示“虽怕,但是不得不上,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有事党员带头,不能退缩”。而在战场中记忆最深的是,一天夜晚打仗时,敌我双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人数和行进路线,只能摸黑打,也是在此次战争中,郑老先生不幸重伤,滚下了山头,从此与团内失去联系,但幸运的是,郑老先生被送去了后方的沈阳医院进行疗伤并捡回一条命,但团内并不知情,以为他不幸战死战场,将他的日常用品送回了老家。当被问及对于现在的生活有何改变时,郑老先生说“现在的生活很好,回首战场生活,真的是非常艰苦的,没有食物,6月的战场,战士们还是穿着棉衣,因为与敌军所占领的山头靠得太近,即便是夜晚也不敢轻举妄动的”。在采访的最后,郑老先生语重心长与实践团说道: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战争经过,铭记历史,让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并希望我们能够在新时代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参观各地红色博物馆
参观红色博物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历史的回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与历史的对话。
(1)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来到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探寻那些英勇烈士们的壮丽传奇。
在这里,她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岁月中英雄们的坚毅与勇气。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空军勇士们的不凡经历。其中一位英勇的烈士引人注目,他就是杨志锐烈士。杨志锐,是当时中国空军的一名年轻飞行员。他怀揣着报国之志,毅然投身空军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他驾驶着战机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在一次战斗中,他的战机被敌机击中,但他依然坚持战斗,最终与敌机同归于尽。这,是他对国家的态度;南京美同学表示在纪念馆的核心区域,她驻足在一架架复原的战斗机前,这些飞机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它们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惨烈与伟大。她说她能够想象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飞机是如何在蓝天中与敌人殊死搏斗,保卫着我们的家园。而驾驶这些飞机的烈士们,更是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在参观过程中,她们还听到了讲解员对那段历史的生动讲述。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让两位同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艰辛和英雄们的伟大。
(2)马陵山革命旧址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实践团成员顾天雯来到了她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的马陵山革命旧址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
其中三仙洞是1946年陈毅元帅在马陵山指挥宿北大战的前沿指挥所旧址。1982年3月25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而宿北大战纪念碑亭建于1996年,宿北大战胜利50周年纪念。碑的高度为19.46米,寓意宿北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46年。碑的整体是仿和平钟的造型,寓意警钟长鸣,警示后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碑身最顶端有日月同辉的标记,寓意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石碑上镌刻着“宿北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是由全国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所题写的。顾天雯同学表示,回看一张张历史照片,使她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始终不渝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并且通过这次参观学习马陵山红色文化,让她也更加详细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文化背后的时代内涵与价值。
(3)参观宝应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阮建超来到宝应博物馆寻找属于他内心的红色记忆和红色精神。
阮建超同学表示当踏入宝应博物馆的那一刻起,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步入了一个充满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的世界。同时,通过此次的参观学习也让他对家乡宝应地区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内,那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的革命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他的内心。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便是援越战争,在援越战争中,有不少宝应籍战士做出了贡献和牺牲。1984年7月,宝应籍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士们赴老山前线,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搏斗,在近2年的战斗中,宝应籍的战士们先后取得了115,211和攻打小尖山等诸多战役的胜利。阮建超同学表示,这些宝应籍战士们在援越战争中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4)参观芜湖博物馆和王稼祥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杨强和王开峰来到芜湖博物馆和王稼祥纪念馆,寻找属于芜湖这座城市的红色故事。
芜湖博物馆不仅是一座集展示、教育、研究、收藏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更是一个让我们深入了解芜湖地区革命历史文化的窗口。杨强同学介绍,芜湖与新文化运动有着紧密联系,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芜湖地处长江流域,交通便利,信息传播相对较快,使得其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前沿,这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新文化运动的新思潮,新理念,让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芜湖得以传播和扎根;也正是为如此,芜湖吸引了一批文化名人,他们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变革。这也让杨强同学为他的家乡倍感自豪。通过参观王稼祥纪念馆,王开峰同学了解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他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党为公、光明正大的崇高革命品德和优良作风。通过这些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了他,使他更加坚定了学习他们优秀品质的决心。
(5)沛县的红色故事
实践团成员孟玉涵回到自己的家乡沛县,讲述了属于沛县的红色故事。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 必争之地,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其中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护送陈毅的故事”: 1945年10月,湖西军分区接到“接送首长过微山湖”的指令,命令十三团负责接送。十三团团长苟先学将任务交给一营二连机枪排长、沛籍人胡玉胜。当时信息保密,胡玉胜不知道首长是谁,只见首长骑着一匹黑里发红的战马,前后有六个人。晚上八时许,胡玉胜带领队伍安全到达湖西岸的丰乐村,并将首长安排在地主家西屋。胡玉胜布置好岗哨,整夜未合眼,多次巡查。次日早晨6点吃过早饭,胡玉胜一行把首长安全护送到湖东邵集。回来路上,胡玉胜才得知这位首长是陈毅。后来,胡玉胜回到原部队,转战南北。淮海战役时因腿伤致残,回到家乡耕田种地,默默无闻几十年,他生活简朴,从未向组织伸手要补助,还教育孩子要知足,不给组织添麻烦。孟玉涵同学表示,在战争年代,还有很多像胡玉胜这样默默无闻的人,他们虽不是名声在外,战功赫赫,但也是在默默做好自己的任务。他们身上的质朴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李思琦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找寻属于她心中的震撼。
当她走到纪念馆外,映入眼前的是厚重的纪念馆地标和飘扬的五星红旗,整个建筑呈“凹”字,被钢结构与玻璃包围起来,花岗岩烘托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在大厅门口,一幅浮雕墙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她看到了在抗战时期,青年志士和劳苦大众共同发起的保家卫国运动,能够想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来到展厅中,代表革命历史的长廊给我心灵很大的震撼,每一个人物、事件背后仿佛都有着悲壮的故事,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百年奋进史,在历史的掩映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变化,可以看到革命战士矢志不渝的奋斗决心,浴血奋战之后必有赞歌,之后我们更是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迎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李思琦同学表示,在离开展厅时她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作为和平时期的新青年,她很难想象当时的战斗有多惨烈,国家承受着多么困难的状况,革命战争代表着中华民族不甘奴役,不甘屈服的开端,更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而我们这些新时代好青年,更应奋发图强,牢记革命精神,不贪安逸,而要居安思危,勇于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走去,一步一步走下去。
(7)开封与刘少奇的悲痛故事
实践团成员李一博前往家乡开封,讲述了开封与刘少奇的悲痛故事。
“文化大革命”时期,刘少奇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69年10月17日,重病中的刘少奇同志被秘密送到开封,在位于开封市北土街10号的原同合裕银号“监护”。在开封期间,刘少奇同志的处境艰难,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93年10月,在刘少奇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刘少奇铜像落成并揭幕。
(8)常州青果巷里的名人故事
实践团我组成员蒋欣烨来到常州青果巷,找寻青果巷里的名人故事。
来到瞿秋白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瞿秋白先生的介绍,他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在黑暗与动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探访青果巷,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洗礼。从这条巷子走出来的瞿秋白、周有光、赵元任,刘国钧等先生的事迹与精神,如同海上高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们教会了蒋欣烨同学坚定信念、勇于探索、开放包容、跨界融合的重要性。也更让我深刻地明白为什么青果巷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观看红色电影
红色电影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精神的传承。当荧幕亮起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先辈们的热血与奉献,领悟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我组成员观看了《建国大业》《长津湖》《1921》等多部红色电影。同学们都表示,每一部红色电影的背后都有着一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也只是将书本上的事件搬上银幕,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家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四、实践总结
通过这次党史学习,实践团成员都深刻感悟到党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实践团要以此实践为契机,将党史中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学院 王钰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