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研招访谈实录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作者: 2016-06-15 字体:大 中 小
记者:大家好,我们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非常有特点的一所学校,它的名字就很特点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那么这个学校怎么特殊,怎么特别,我们首先欢迎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康院长和张院长。第一个问题,我自己一直就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有点那个觉得有点有意思,就是叫清华大学伯克利学。
康院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记者: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那个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学院的基本情况,包含这个学院怎么来的对吧,这两个学校嫁接在一块,感觉很扎眼这个名字。
康院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是你从这个词上,清华,又伯克利,深圳这三个主题词这里头呢,当时我们2014年整个到伯克利谈判的时候,大家深圳市支持,就是觉得清华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还有一个是工科的优势,那么好的生源。
记者:对。
康院长:和中国的工业,结合的,工业结合得比较紧密。伯克利也是一所在美国最有名的公立大学,然后又是坐落在硅谷这么一个创新的这么一个领地,然后也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想我们在深圳这种土壤上,有这种他们叫硅谷气质的这种创新气质,那么这么一个产学研结合,能够做一所学校,培养我们最好的产业领军人才,工业科学家,这个工程科学家,特别是我们有很多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做这么一个高大尚的科研,有人才培养,有科研。希望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这是当时我们三方一起谈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最核心的一个意图。
那么深圳经济发展很好,那特别是也愿意支持来补他们高等教育这个短板,那么伯克利第一次在海外做这个事,但是和清华有30年的交往和信任,觉得两家一定结合这个三方的优势,应该是会做出一个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一个科研机构,那么通过科研,通过跟产业的结合,能够培养出我们最最需要的这种人才,我们把它叫做(英文)这是我们大概当时想的目标。2014年9月7号,三方在深圳签约,从那里开始,我们就开始招2015年的学生。那么2015年,我们有30个博士生入学,那么截止2016年我们现在又马上又入学的会有40个博士生,还有三四十个硕士生,那么今年开了硕士项目。
那么逐渐会增加到我们最后是要在校生,博士硕士达到一千人的规模,这里呢,做的都是这种交叉的领域,我们三个大的中心,一个是叫新能源和环境科学,一个是大数据和新型科学,还有一个是精准医疗和公共健康。所以这三个方面,我想都是我们现在跟国民经济和老百姓的这种人民美好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前沿性的,交叉性的学科。这是我们现在办这个学的一个框架。
记者:像这三个肯定和一个是学校双方的长处,还有深圳当地的政府的或者当地的受经济发展需求相关联的。
康院长:政府主要是我们他们希望能够跟他们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能够帮助这个产业升级换代,所以这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外也是要瞄准世界学科的前沿,我们借着这些交叉学科,应该说当今科学研究,我觉得最前沿的一些东西,清华也希望通过这个发展的是交叉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那么在深圳,因为我们重新组织的这些,都是把不同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来做事。
记者:那咱基本倒着来,先博士,后硕士。
康院长:博士因为我们我刚才讲了,这个机构其实我们想大概第一次想跟美国一起构建科学研究的最高端,想做一个科学最牛的这么一个所,院,这么一个机构。第二呢,当然也想学一学,这个美国怎么培养这种高科技人才,或者这种我们叫你像博士,博士后这些都是高级人才,我们想是摸索这个教育和科研的这个路子,所以先做的是博士,慢慢再硕士。因为当年你像我们一般招生。
记者:会招本科吗?
康院长:目前定的不招本科,这两校的协议里都定了,不招收本科生。目前是这样。那慢慢的,我想再运行下去看,因为伯克利,他也是小心谨慎的,他在海外没有任何办过这种学。
记者:你们这个模式和现在最近这两年国家也在支持扶持和国外的一流大学去合作,比如说形势特别多了,什么早期的罗丁汉是吧,…后来的那个纽约大学包括杜克,康全杜克(音)对吧。你们和他们的这种在办学模式上,有什么不一样,我已经发现了,我听听您讲讲。
康院长:我个人觉得呢,我们都没有特别去比较和人家的异同,但是从我们自己做的,我们也看了看,就国内现在做的是挺多,但是呢,我觉得是第一呢,其中国家的重大这个战略结合的这种很少,因为这种规模性的当然我们也不是规模最大的,我想这种强强联合的,特别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起做的,这个目前其实也还是比较少的,在国内你说的这几样也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最强的学校联合,然后能够和国家的这种和当地的这种产业,经济结合,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有差异。
记者:有不足够。对,其实从我角度看的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几个学校的合作形式上像杜克,像纽约大学等等,其实还是以外方为主,或者为核心的。
康院长:对,我们做的呢,就是希望清华是一个主角,在参与办学,包括授予学位。
记者:我今天看到你们两位,一定是主角。
康院长:对博士想说是我们搭个平台,八国联军来办学,大概不是想这么做。
记者:这是最大,从我角度讲,最大的区别。换句话说,你们是想探索一个真正的高水平合作办学的一个模式生,为我所为,为国家所为,解决我们的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办学。
康院长:对,因为在深圳,深圳我们特别是学校希望利用深圳,不只是个经济特区,我们想做一个教育特区,就好多事情,我们是可以先行先试,试着哪怕有问题,不成,再修改,再停下来,都可以。我觉得在高等教育这个方面,可能西方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个是我们从学校来说,想这么来试,把深圳,它毕竟我们不是个很大面的,很大量的做一些多种尝试,我们现在是跟伯克利在做,其实我们还跟别的国家的高校在做。
记者:那我更想就是你说的伯克利,更想问为什么是选择伯克利,因为举个例子,那个咱们梁校长一说的这个特别爱说MIT,就是我们一找美国学校,和清华比的时候,特别爱想起MIT是伯克利是吧,那么我们为什么和伯克利,选择伯克利合作这个项目,第二个就是我想问一下,你们两位对伯克利的看法。
康院长:这个我想张院长来谈,因为他在伯克利待过三年。
记者:注意到。
康院长:当然因为这个我们清华伯克利实际是30年的伙伴关系,这个是互相了解,理解。另外伯克利比较看中,除了看中清华以外,看中深圳这块地方,他觉得跟他硅谷有相似,另外伯克利也希望这个他们有技术能跟深圳的工业结合,也希望和清华的教授合作,再能够培养最好的清华的学生,我觉得对清华来讲,就是除了跟伯克利这个天然的联系以外,我们不是想培养这个叫创新创业人才。
记者:对。
康院长: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就是伯克利跟MIT比的话,伯克利学科其实更综合一点。
记者:对,更全。
康院长:更综合一点,又是一个公立大学,你像MIT是私立大学。伯克利是一个公历大学,我们清华也是,我想这些多种原因,当然我们是跟伯克利谈判的,这一年多谈判的,谈的就谈好了,也许没谈好的话,那肯定会去找别人。
记者:我赞同,我赞同,我因为你像那个纽约大学最早就并不是和华东师大合作,是找的另外一个学校,最后没有谈拢,这事就完了。那个你在伯克利…
康院长:它在硅谷,斯坦福和伯克利都待过,所以他更清楚。
记者:那个我听您对伯克利的评价。
张院长:对,我在伯克利前后加起来三年多的时间。
记者:时间挺长的。
张院长: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比较深入的了解。我觉得伯克利跟清华用最近那个伯克利的校长杜宁旋(音)我们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英文)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是一个命中注定的这个姻缘。为什么说命中注定呢,就刚才康老师说了,从70年代末的时候,两校就有过可能应该说是中美。
康院长:从1979年。
张院长:对,刘达(音)校长在任的时候的这个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市场最高的之一的这种高校之间的(英文)。我在斯坦福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伯克利毕业的学生在斯坦福做教授,他说他在读博士的时候,80年代初,就在咱们中央主楼生活工作过几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你想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这个高等教育的交流是多么的稀少,那时候就有,所以这两个学校,其实它的这个人员交流和情感时间是很深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是两个学校背后的价值观非常一致。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清华特别是这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清华,它是有着非常强的国家使命感的,我们培养红色的工程师,我们是把中国的许多产业的第一,把它带起来了。
记者:培养一个红头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句口号,先是给清华,最后变成全中国的教育了。
张院长:实际上它背后实际上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再往前看,在民国时期的清华,其实也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对吧。
记者:对对。
张院长:我们是美国人的公款支持的学校,但是最后其实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大群的爱国志士和。
记者:还是为中国本身在服务。
张院长:为中国本身服务的。而伯克利呢,其实他也是一所,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他们实际上很多的精力是在关注全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比如说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这个一些贫困的问题,重大的疾病的问题,他们的教授非常有一致的价值观,愿意关注这些问题,而这两者加起来,实际上就是这两所学校所共同所含有的对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使命感。
而刚才康老师说了,现在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体量,已经我们对于能源各方面的需求,已经使得中国任何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全人类的问题,我们的中国人口这么大了,所以这两所学校,携起手来,来共同解决中国面对的,同时也是全人类的问题。我觉得这是背后一个非常基础的使命。这一点在两个学校的领导人那里,都看得很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背后两个学校的使命,同时因为这种使命的驱动,两个学校的(英文),就教授们,他很容易的走在一起。所以这里边,我想特别说一点具体的事情,可能对我们吸收学生有帮助。
刚才康老师说,我们在伯克利学院建立了三个交叉学科,那么实际上对应在我们的研究平台上,就是三个研究中心,三个研究中心,第一个叫做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它下边有七个实验室。第二个呢,叫做这个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它下边有六个实验室。
那么第三个呢,叫做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那么它下面有五个实验室。那么这些实验室,每一个都是有清华,和伯克利两方的教授,结对子,共同来领导的。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那么博士生是在清华培养四年,在伯克利培养一年。这样的话,他拿到的是清华的(英文)同时有伯克利的(英文),是这样相当于是一个联合培养的机制,同时呢,我们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还会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个工业界的导师,使得他所做的(英文)能够跟工业化的需求最直接的联系在一起。
记者:也就是产学研结合。
张院长:有工业界的人告诉你,做的东西有用还是没有用,这个(英文)追问就是问题导向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是这么一个特色。那么硕士研究生有机会,在满足两校硕士毕业的条件下,能够拿到清华的工学硕士和(英文)的工程硕士。同时两个硕士学位,用2.5到3年的时间,能拿到两个硕士学位。那么这两个硕士学位是有分工配合的。
清华的工学硕士,是以技术为核心的,那么他会在数据科学这个方向,和能源环境这个方向上做技术的专攻,而伯克利的这个学位,是他的工程硕士,他的工程硕士的领域呢叫做(英文),叫工程领导。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之外,他对于学校在创业领导,组织管理,包括一些商业计划的运作方面,有特殊的训练,那个学位,其实是跟哈斯商学院联合做的。
记者:那是一个专业硕士学位?
张院长:是一个工程硕士学位。
记者:就是属于专业硕士学位领导,是吧。
张院长:就看,专业设施,我们的定义,是我们定义,在他来说(英文)是个非常重的一个学位,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在工程的技术领域和两边同时获得比较好的训练。那么这个我们还提供了,特别是对博士生,提供非常好的全额奖学金的支持,完全(英文)他的学费,包括在美国期间的生活费。那么这部分。
记者:我更关心学费,你刚才讲学费,生活费呢?
张院长:在博士学位上的学费呢,是针对中国学生,实际上是中国的清华的学费的标准。那么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就是每人每年一万元,那么对于留学生来说,要略微高一些是四万元。那么在美国期间呢,生活费,我们还提供了全额的生活费的支持,从TBSI的奖学金角度里面有这个海外留学奖学金。那么应该说,一旦被TBSI的博士的(英文)录取的话,那么在学的这四年到五年的时间里边,应该是可以非常全身心的投入,不为经济而担心,去做前沿的科学研究。
记者:这个张院长,马上就引到咱们学校的核心,咱们学校实际是我有什么这个东西,怎么怎么好了,那个我马上紧接着我也很感兴趣问,了解一个问题,那您怎么去录取,或筛选学生的,你们跟全国那个研究生招生体系一块走吗?还是单独的?
康院长:不太一样,现在总的来说还是教育部的规矩限制着。
记者:要遵守。
康院长:但是呢,清华还是给予了很多灵活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博士生采取的是申请推荐,你得有推荐人,是你以前的导师也好,老师也好,或者是你的雇主也好。
记者:这是教育部推动改革之一。
康院长:不是,他们在推动,我们在实行。
记者:对。
康院长:然后呢,要有审核,审核里头,其实我们主要是两块,一块审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块到底怎么样,第二块,实际上是我们再看看他的位,我们要求有托福成绩。那当然这里有一些加分项,就是学生比如说创新创业做的好。
记者:论文。
康院长:这些方面,论文发表的科学研究做的好都是有加分的。这是叫审查。第三个呢,我们是英文面试。那英文面试呢,那就是伯克利和我们的老师,联合对他进行一个面试,这面试也不是考一些什么专业的,过去学的东西。
记者:是聊一些专用问题。
康院长:对对对,要问他对这个学生的这种分析反映判断,综合运用知识这些能力方面。所以我们我觉得这套考法还是很好的。既避免了我们现在的这种死记硬背去考笔试成绩考试,那么也让学生不用那么去特别的准备,我要去复习多久。我觉得你这个过去学到的里头这个人,我们重要的是考察这个人的素质。外语呢,因为我们整个的教学,用的英文,包括最后的毕业论文都是英文,所以他的英文基础。
记者:要求比较高。
康院长:要求要高一些,不高的话,他听课听不懂,考试考不完。托福我们其实最低有个最低限,就是低于90分的就不会让你参加这个。
记者:我觉得还不算高。
张院长:英文其实是个综合的要求。除了托福之外,像中国清华的水平二六级等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对,它其实是或的关系。
记者:对,或。那这是博士,硕士呢?
康院长:硕士我们基本上现在也是按照这方面在做。但是现在形式上,可能还有点点问题。就是国内呢,你要是不是免试推荐的,现在你就要参加考试。
记者:考试。
康院长:我们现在只对两种人是采取像博士硕士的,一个就是你有单位,有本科学校的免试推荐的。
记者:对。
康院长:第二个你获得了海外学校的这种本科教育的,就是学士学位的。其他的呢,可能还要去,至少要去报名。
记者:参加一下考试。我不一定为那个成绩,但是我要看到这个成绩。
康院长:对对,他这个主要也是跟中国这个整个研究生考试制度关联的,别的我们能有这个你像免试推荐就有办法,现在海外的学位做个特殊的处理。
记者:对。
康院长:但是对往届生,这个还有对一些你不是被保研的,这些可能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说是走到这个新的办法上。
记者:对,你们现在实际刚做两年,对吧。
康院长:硕士才做了第一年,博士招了两届。
记者:您对现在招的学生满意吗?
康院长: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真正的入学的是第一届,2015级学生,这30个学生,我们俩也都给上课,也有我们自己是指导学生的。我个人觉得是不错的。整体的水平,因为我们过去也在清华也指导博士生。我觉得应该整体的水平。
记者:是不低的。
康院长:高于那个平均水平吧。硕士生还没有入学,这个从2016级要入学的,我们参与面试觉得这博士硕士质量还是不错的。入学以后的学习,看看怎么样,博士生,我们希望他们重点是这个研究上面,能够比较突出。或者在应用技术方面,硕士我们希望他就像刚才张院长说的这个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现在你光有工程技术,对商务管理,甚至法律这些不懂,也不是很好弄的。未来是一个全球化的,跨文化的这么一个工作环境,我们希望学生在这方面能够提高,这是我们设计这里头的一些东西。
记者:对,我不清楚你们对办这个学,你们自己最后的一个理念或者理想是什么,但我想,至少从我角度来讲,肯定认为我认为有一点是肯定会有结果的就是探索出一个高水平的合作办学的一个模式。只是有,听起来好高大尚,纽约大学,什么还是说清华和伯克利合办的一个高水平的大学合作办学的模式,这个我刚才为什么问选择伯克利,我其实觉得有一个隐含的都是公办学校是很多的。同时我认为伯克利的办学里边,清华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是有些私立学校,清华没有办法去学,它是不同的基因,我觉得伯克利,这一个公办学校,在美国这么好的大学林里边能胜出,这也是一定有他的这个窍门或者法门的,你觉得是什么?
张院长:我认识一个伯克利的资深教授,他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伯克利为什么好,因为我们配的比较低,所以我们好。当然这句话,说的这个琢磨琢磨背后,在硅谷那样一个高收入的群体的林立的地方,他用那么低的工资,能够把这一群优秀的人集中在那里,他靠的是什么。
记者:是是,没错。
张院长:他之所以能够优秀,就是因为他背后有这种力量,我觉得这一点,清华也有同样的学历,我们的教师在这边做人才的培养,做科学的研究,他背后其实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种使命感的驱动,这两者就是您刚才说的,公办学校他能够在一起的背后的DNA的因素在起作用。
记者:对对,其实是有一种理想和情怀在里头,这些人,并不是因为钱的怎么样左右或者。因为在这个城市另外一个学校就斯坦福,就是高高在上,高大尚的不得了,所以真的,我觉得他们在那里面的竞争也不容易。
康院长:我想这里因为我们还应该说刚开始还没有完全学习到,因为刚开始,我想慢慢的一个是双方要真正的合作,第二我们也要互相去深刻的去理解,他们的那些制度的可行性,或者他的可观之处。
记者:对。
康院长:因为现在光从我们这个因为都规定的死死给导师的自己的自主权很少。他们其实这个培养人才过程当中,导师占了绝对的作用。第二就是整个大的校园文化背景,传统这个也很起作用。我想慢慢的去学习,消化吸收。因为有的东西,有可能我们拿来,还得要加我们的调料进去。
记者:这我赞同,有很多都有非常反胃照办。前两年跟举例子,我说美国的大学搞录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他有个前提是诚信和自立。那么他的招收录取制度跟他整个社会治理制度一样的。停车是米表制度,自动投币是吧。我们弄个停车管理员看着追着要钱都不给,你让自动投币,不现实。我们的高考录取制度如果完全照搬美国,我们也是非常麻烦。返回来讲,伯克利很多优秀的,或者成功的做法,我们可能也不一定可以照办,即便你想成,因为他匹配的体制,文化什么都不一样。对。
康院长:我们这个培养环境里,也是引进了很多伯克利的管理办法。就像我们博士配,你像清华现在有七个重要结点,在监测这个博士生的质量,其实我们已经在这个伯克利学院里减到了四个点,就是去掉了三个,这些呢,我们觉得就这样这四个点算是比伯克利现在的还要多。但是我们觉得因为他们就是导师完全能够去把这个质量保证了。我们可能现在还得要考虑这个各方面的事,不能完全这个交给导师,所以这样,实际就加了我们的佐料进去。
记者:对对,实际这个东西,我觉得所以经常讲什么叫创新,这就是一种创新,你要不断的解决你遇到的问题,找到一些办法,这就是一个渐进式的创新,假以时日,积累下来,就是一个大的创新,比如说办学模式上,学校的这种管理上,我问两位共同一个问题,我记得1996年田长霖来清华,他是这个美国著名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华人教授。
康院长:校长。
记者:对,校长。那我当时问过田长霖一个问题,我说这个你从教授,从学者到校长,这个角色转换,由于很难转换,你的感受最大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同样这个问题要问你们两个,以前你们可能做教授是吧,现在你们都在当院长副院长在做一些办学,这两个有什么不同,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张院长:其实清华讲少年挑,康老师说这个老前辈了,大哥也是老运动员,我们也其实都是从学生时期,开始就是这个辅导员一直做下来。但是在跟伯克利,合作办学的这个过程中,就是康老师说,我们要消化吸收一些他们的经验,我们能看到很多东西,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就是在美国的一所像伯克利这种层次的大学里边,他对于教授治学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对于这种学术权利,正常行使的保护是非常强的。而教授他有很强的意识,他要保护自己的学术权利,能够正常的被行使。那么在美国的大学教授合作。
记者:我们经常做像美国大学教授一等功名,其它二等功做服务的。
张院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非常仔细的去观察这些教授他对于这种学术权利的坚持和要求体现的方面。那么当我们把教授的帽子摘下来,戴上管理的帽子的时候,我们要探索这样一种新的模式。我相信这种模式对于未来清华的治理,也是会有帮助的。这个是应该说是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英文)的一个最有回报的一个精力。
康院长:我补充一点关于这个,就是虽然我们过去在清华也受到了很多训练,就是说白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套,就是自己辛苦点,多做点事,但是我想在这个里头呢,可能还不是这样,在这个里头,要和美国通过和美国和伯克利的合作,能够学习到办学的一些东西,可能还不只说是辛苦一点,服务服务就是,还是要有一些,超越我们事务性的这些一些高的想法,这可能要体现在办学上。当然了对我们两本人呢,本身也是既有科研,也教学,还有管理,这个管理呢,本来就是为大家服务,要是不做管理,我们春春纯粹做个教授呢,那主要的大部分时间是为自己,或者自己这个课题组自己的学生在服务。
记者:对,要简单轻松很多。
康院长:这样我们现在大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管理,或者是为大家学院,或者是这么的一个服务状态。也不是说是即使这样,也不是说你多卖点力气就好了。我想还是要把它真正的做好,能够不辜负说是两校的这个期望吧,其实这个做好了,其实对我们国人,整个对中国的教育,我想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也还是,一方面,学习人家的东西,第二能够怎么能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传统能够结合上。使我们感觉到要去做的。
康院长:我自己除了这个角色有一些冲突以外,还感觉这里可能有一些就是我们一直这些学生们,就是一直受这个应试教育的成分很大,所以这种独立自主说是那个科研的这种思考,创新,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差异的。这个里头呢,就是包括我们老师,那这个就导致中美实际的高等教育上,包括这科学研究供给上是有差异的,不太平衡的。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还是要我们因为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到大学甚至都是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成绩,所以这个对我们整体的办学,创新,科研这些都还是有影响的。
记者:负面影响非常大。
康院长:怎么能够真正是每一地方都出几个科研,未来十年八年以后,是个非常好的一个科研,新星,巨星,这个是我觉得还是要有难度的。因为我们既不是学教育的,也不是这种职业的这种校长,这些教育者,怎么去能够把学校交给这个任务做好,还是我个人感觉还是有难度的。
记者:我能从这个康院长的回答里,感到你有一种压力。
康院长:很大,很大的压力。
记者:也希望探索一条路,结果就是真的出了人才,对吧。
康院长:我想是三个吧,直接的看可能有科研人才,我们几年以后,这里出了很好的人,这些人呢,是受这种交叉基因的影响,另外有这种新的成果,甚至是可转换的成果,那这个也觉得是碰撞出来的。当然最最重要的我是觉得五年也好,十年也好,有一套办学的这种理念,我们摸索清楚了,使得中国这种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种高级人才的培养可间接的录制,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
我们过去像那种私塾房似的,那个是师父带个徒弟,现在其实我们研究生量很大了,又做不到那个范儿,再加上我们科研的基本条件,这些理念,所以导致我们成功率其实没他们高。他们你比如一个老师,我带出十个博士生,可能有五个能做到什么样的,我们可能做不到。
记者:张院长,刚才康院长其实在某种讲了,对这个学校这个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期许或者愿景,我想听一下您对这个叫未来发展,或者您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是什么?
张院长:可能比较感性,我想起来,去年10月20号,学院揭牌的时候,我们搞了一次国际教育论坛。
记者:对。
张院长:当时杨斌(音)老师去,提出了三个爱的概念。这三个爱呢,代表了三个英文单词,但是我没有中文的翻译,一个叫做这个(英文),叫做这个学科交叉。第二个叫做(英文)这个毫无疑问。第三个呢,叫做(英文),就是工业合作伙伴关系。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将来我们主要要面对的努力的三个纬度上的这个方向。(英文)我觉得对清华来说,极其的重要,因为清华的传统学科都很强。很强呢,它有优势,也有劣势呢。优势呢,就是它自己的一套学科的体系,研究的方法论,这个学科的教授的共同体已经形成了。那么它的劣势呢,就可能是在一个高水平的一个(英文)就良好定义的范畴内,不断地去做科研工作,不太容易去探索新的领域。
那么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些学科边界的那个壳稍微打破一点,让学者能够自由流动,只有交叉的地方,才能产生出来新的东西,诺贝尔奖,这些诺贝尔奖,接近一半是交叉学科,大量是交叉学科。交叉出来之后,交叉生出来的新的东西,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学科,那就再去交叉,这一点上,在TBSI有优势。我们现在这三个一级学科,三个中心,对应了本部13个院系的一级学科。那么这样的一种大范围的文理工商横跨的交叉,在学校内部的其他地方,这个园子里头不太容易出现,因为他有充分的资源来支撑。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英文)不用说了,但是我觉得(英文)特别要强调的一个就是,我们不是说把一个老外,拉到这来晃一晃,讲讲课就叫(英文)。
更多的实际上是用国际的经验和技能解决,中国也是世界的问题,另外一个词叫(英文)就全球再地化,全球的问题,但是解决本地的问题。第三个呢,就是(英文),我觉得,现在深圳的今天,有点类似于(英文)大概在1940-1960年代的那个当年,资源很丰沛,人才在不断的聚集,但是需要一两个顶尖的高校作为他的创新来做支撑。那谁来(英文)这个(英文),那就是清华,清华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教育合作伙伴,来去给深圳或者整个华南地区的产业,制造一个创新的发动机。就像斯坦福置于硅谷,伯克利置于硅谷那样的给他提供创新的引擎。
有一天,我们正好是跟深圳市南山区的领导在一块交流,然后我跟他们的区长在闲聊,我说您不要看现在我们在西历大学城,听到这些村民,西历,平山,螳螂是吧,还有什么大看好像挺土的,再过四十年,他们可能就是(英文),就是(英文),就是(英文),就是全世界人民都听得见,如雷贯耳,完全有这种可能性。那这个过程谁来贡献,我们一起来制造,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清华要抓住它。所有加入TBSI的年轻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将来他们就是(英文),就是(英文),就是(英文)就是这些人。
记者:这个张院长这个描绘得。
康院长:非常好。
记者:振奋。那个我当时想问另外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简单的总结一下,或者你们认为你们现在其实只有两年,你们的加文化,特别还没有完成形成,但是更想这个用你们自己语言,简单的总结一下说你们的特点是什么?
康院长:我个人觉得呢,没有这个我上来一年课还不到,老师们实际从这个学期,伯克利的老师们,才真正在这边5月份,现在中旬逐渐过来,然后学生们还没有开始到美国,下个学期会有人过去,慢慢的,还没有挖掘出来。但是我个人感觉,如果让我来感觉,我们就是把两校的强势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个强势比如说我和伯克利的老师,这方面老师去一块做,那么他呢,觉得第一是两人两方面在合作,第二呢,他希望能够我们在这个培养学生也好,或者是我们的科研也好,能给深圳的工业界能够结合上。
所以我想第一点还是突出的这么一个合作和理解,第二点就是这个创新和创业。我们其实对学生创业也支持很大的,我们的学生创业,去年在南山的这个大家山的整了那么多项目,第一名就是伯克利学院的一个学生。那么他的创业的项目现在也拿到了风投的钱。所以这是我觉得第二个。当然第三点呢,我想在未来的可能一两年能体现,我们还是三方结合的试图去做一个,创作一个最高峰,就不是说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希望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事情。这个东西,我想经过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来凝聚。这是我自己心里棋盘的,或者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去默默的去像这边努力的。就是两家的合作要通过这个合作理解,能够吸收对方的这种精华。
第二个不管是老师的科研,或者是学生的这种学习,创新创业,是个主题。因为深圳这么多好的气氛和工业条件,第三个就是真正的一加一要作出大于二,这个需要一段时间,长久的时间工作,这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不只是在科学研究上,包括人才培养上,教育理念改变上,如果我觉得伯克利学院的合同第一期是五年,我希望肯定是会再续签的。能够在十年头上,先把我说的这三点能够完全达到就很好了。当然这前面呢,也可能我们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些思考,反思,包括对我们传统的现在的这个工科,工程教育学科交叉这些一些问题,能够有改进促进,我想这是肯定会有的。但是最大的目标呢,我觉得那三点是我最最期望的。这个你这个不然的话,你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到了一起,不互相体贴,谅解,沟通理解,那你这个日子过得肯定不会好到那里去的。
人才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是我觉得在深圳这个沃土上,包括我们学生要在伯克利花时间,那真正能够在创新创业,就是我们定义的那个产业科学家,这个方面能够培养一些人才,也是非常好的。这个整个慢慢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会体现出来,那我们就办成功了。
记者:产业科学家,我今天记得印象最深刻的词,这特别吻合深圳的一个定位,从我的角度,深圳就是中国的大美洲,那时候就像欧洲去开发,美洲大陆一样,就像一个中国跟美国的那种感觉,里边的那种,他那个文化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您呢,你觉得呢?
张院长:我觉得清华的文化里面取一个实字,很实对吧,这个我们的校训是这样,而且长期的工程的这个训练,其实我们看到其他文化里面,团队的精神很强。伯克利,如果我们看下他的历史,其实他的这个就相当于它的左翼的思想,它的自由派的思想很强,包括越战,他的这种但是他的(英文)并不是特别的,不像清华这么好的组织构架。所以这个实和伯克利这个活结合在一起,我想能够产生出来一些新的东西,在这里面,我们不要忘了还有深圳这个角色,深圳它这个平台,它并不只是提供一个办学的场地,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需求的资源,他提供一个生态系统。
记者:环境,办产业环境。
张院长:对,所以我觉得对深圳来说,它并不应该简单的要求,在那复制一个清华,或者复制一个小(英文),即便复制成功了,也是清华第二和伯克利第二,它没有办法跟两所,和这个爸爸妈妈来比,它应该和清华,伯克利一起,去深圳,去定义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新标准,这个新标准,就是刚才康老师一直在提的我们的产业科学家,如何能够把这个小闭环,去迅速的做起来。这种东西如果做起来了,我想就是未来十年,我们可以期待在清华和伯克利的合作办学,或者清华的国际化,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出来的新东西,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
记者:对。
康院长:因为我们还是欢迎这个年轻人,特别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个学院,我想一个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好的,包括伯克利的老师们,跟清华的老师合作,不仅是科研上,我想是一个本身我们就是个互补,加上同学在两地的这个做研究,我想一定会吸收不同的这种营养成分,另一点也不要去害怕说是多么难,多么难,这个我想只要你努力,也都是我们现在从办这个夏令营,就是希望你能了解这个叫TBSI,而且每年都有(英文),就两校的老师,职员和学生在一起,每年都有三天,就是反复的内部交流,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那就是希望你学生也是变成一个主人。
再加上呢,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一个工业顾问委员会,都是全球最有名的一些公司的老总,CEO,CTO这些在里边,那么他们又有很好的从工业角度,对刚才你说的,我们要产生这个产业科学家的这个土壤,它实际是能够施加肥料的。
记者:对。
康院长:所以我想呢,这个是对我们梦想有这么几重的保险,加上我们现在跟很多企业在合作,做的这些课题呢,很多很多实际就是能够。
记者:从需求。
康院长:直接去应用上,不存在做的完全的从科学的,我们现在也不是很多,你像清华,我是材料学院的,博士毕业要求四PSI论文,什么在伯克利学院,我们并没有这类的要求,就是希望做的双方的导师满意,就是伯克利老师,清华的老师,都认为他达到要求了,那就可以了。我们也没有什么,那么多,没有匿名评审这些东西。所以我想呢,就是欢迎年轻人能够加入,那么能够真正的吸收这两校的优良的这种文化基因,也能够投入到这个硅谷和深圳的这种创业热潮中。我们去年那个同学呢,能够段时间内能够拿到创业的竞赛的第一名,我觉得也是很不容易。这个所以我是这个节目,衷心是欢迎这个我们有志力于科学研究的,有志于未来在产业上做贡献的,那么可以从从容容的加入到我们这个TBSI。
记者:我替这个TBSI做个广告,很多人可能对深圳不一定那么了解,如果官网,但是大家一直觉得好象似乎是个文化的…但经过几十年的精耕细作和发展,现在深圳尤其是南山,也就是大悦城附近,完全不一样了。那边无论是从我们的IT,包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还是从教育的发展,像深圳北大深圳研究院,清华深圳研究院等等,其他的高校的发展,它的生态环境完全不一样了。有非常独特的特点,而且这个特点又是全国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刚才你讲到的,大的深圳,就是一个,我认为就是中国的美国。那么它的包容,它的这个很大为什么像腾讯,像华为,像八大经都是在深圳。包含大江无人机在深圳,在其他地方是有这个土壤的,这片土壤,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我们广大年轻人去追溯的一个土壤。就像我们当初追溯中关村,追溯普通一样的道理。
那么第二个我觉得就是清华伯克利,那么这两个特殊的基因,和文化,可能会在你身上发生作用,产生出让每个人迸发出或产生一些改变是你想象不到的,您有什么补充?
张院长:6月21号到23号是今年的TBSI的思想会,那么来自于伯克利的十几位教授,清华的十几位教授,就是我们的(英文),还有我们全球教育伙伴合作,包括斯坦福卡内基金梅龙的一些(英文)会继续在深圳。
记者:对。
张院长:我们TBSI第一届的博士生30名博士生,也会参加这个思想会。那么同时我们现在又在邀请有兴趣,申请TBSI2017年秋季入学的博士项目的同学,可以来报名,我们会择优邀请一些同学,现在就来参与我们的思想碰撞和讨论,以及创新的碰撞。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同学,我们可以以早期优先录取的方式,来发早期的(英文),所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访问我们学院的官方网站,www.tbsi.edu.cn。tbsi就是清华的t,伯克利的b,深圳的s,(英文)tbsi.edu.cn。另外我们今年夏天,在6月下旬的时候,还会针对2017年秋季入学的硕士项目做一个(英文),那么这个招生报名工作也已经开始了,近期,我们会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等地方,进行一系列的现场宣讲会,也希望感兴趣的同学关注tbsi的微信公众号,来了解我们最新的一些情况,只要在微信平台上,搜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就可以找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那么关注之后,就会拿到很多最新的信息和交流的机会。
记者:清华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你们…后边那四个字,…就是扎实,所以跟很多人讨论到清华的时候,经常反问一句,我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校园歌手都出在清华,为什么没出在隔壁北大。大家一突然就蒙住了,好象真都是清华,80年代的谁,然后90年代的谁,现在的谁,但的确没有一个是北大的。他们就反问我原因是什么,我说这就是体现清华的一个特点,扎实,做什么都扎实,玩音乐也玩的很扎实,所以就玩出个名堂了对吧。但是伯克利,文化又不一样,伯克利很好,但是伯克利文化有一个叫大家开玩笑的,就是你在伯克利待着,就说在这个美国就是大家大概意思是说,都不能接受的东西,在伯克利很常规,你不要惊讶,大概意思是,实际讲伯克利的那种无限的包容和多样,对吧。这个和清华实际是不一样的。清华要相对严谨和扎实。
恰当的比方的话,那伯克利地方就像隔壁的北大,那么你们是清华,现在两个在一起,会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这个品种来,或者我们杂交出来一个什么样的这个品种来。你刚才,你们在说的时候,提醒我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圳,所以这个你们的词叫产业科学家。我也逐渐希望这个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早一点生出你们的伟大的产业科学家,成长出更多的北大的产业科学家,谢谢两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