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联合举办“慕课建设与应用培训”大会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作者:  2019-06-21  字体:  

   中国教育在线讯 去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本科教育大会,本科教育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陈宝生部长在会上强调,高校要以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今年4月9日,教育部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发起“中国慕课大会”,会上教育部吴岩司长发出《中国慕课行动宣言》,总结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为“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并提出慕课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可以提供给世界各国借鉴和分享。

紧接着,4月29日,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

6月15至16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联合广东省生理学会主办、广州市至高恒进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慕课建设与应用培训”在我校广州校区成功举办。

参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会议现场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务处尹小川处长主持大会并代表王庭槐校长致开幕辞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与网络管理处李伟林处长主持大会

此次培训本着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慕课大会”精神,积极投身“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教改事业,为打造一支走在在线开放"金课"教改前沿的生力军,来助力高等教育早日实现“变轨超车”的办会初衷,受到了广东省乃至全国本科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省内高校共90余人参会交流与学习。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教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雄编审、总经理助理李学菊副编审、医学编辑宋鑫鑫,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省普通本科应用型高校教务处长联盟理事长王益玲教授,中山大学教务管理处王淑珍副处长,中山大学吕明华老师、黄海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苏宁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与网络管理处处长李伟林副教授、广州市至高恒进科技有限公司李坚进总经理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开幕式上,王庭槐教授、石雄总经理为大会致辞。我校教务处尹小川处长主持开幕式和15日上午的专题报告环节;15日下午的主题分享环节由我校信息与网络管理处李伟林处长主持。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教授发表讲话并作专题报告
王庭槐:找准定位、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为“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贡献智慧与力量

尹小川处长代表王庭槐校长致开幕辞。他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教育部系列政策的部署与实施,各大高校在“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系列教育强国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已被确立,如何担当起主体责任,打造出一批在线开放“金课”,即:慕课中的精品课程,为“双万计划”贡献出我们每一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建金专”首先要“建金课”,“建金课”首先要“建金师”,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培训的初衷所在。培育一批懂“慕课”、有能力建出“金慕课”的“金师”。

王庭槐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我们应将自身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紧密相连,以新时代新政策新要求为指引,贯彻落实当前教育部重点推进的系列教改方略。一方面脚踏实地,对标对表政策新要求和建设新指标,在中大新华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成果基础上,首先培育出一批懂“慕课”、能建“金课”的骨干教师,用这些骨干教师打造出一批校本“金课”,用校本“金课”奠基出一批适切中大新华校情的“金专”,用“金专”培育出一批批能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强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战略。另一方面踮起脚尖,心怀梦想,以更高标准来引领自身发展,即:要许上等愿才能结中等缘。中大新华虽不是“双一流”高校,但“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中大新华要在教育部实施振兴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战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力争走出民办教育“变轨超车”的特色路。中大新华十分重视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建设,早在2013年11月,就致力于校本“慕课荟萃”平台建设,发展至今已开设400多门网络课程,已有86020人次在此平台学习并获得学分,也因中大新华在慕课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坚持与努力,在2015年被授予国内独立学院首个“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

王庭槐代表本次培训的主办方衷心感谢给予支持的单位和参会的领导嘉宾,特别是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雄编审、总经理助理李学菊副编审及其团队远道而来所给予的现场指导与鼎力支持,并对人卫社多年来在中国医学数字教材、慕课平台建设、医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以及推进校社合作研发医学教育“金课”出版、共育新时代医学人才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感佩之情。最后,共同祝愿我国慕课建设与发展事业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东风迈上新的台阶。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雄编审致辞
石雄: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慕课的“建、用、学、管”,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雄编审从国家战略的推进、教育部提出的最新要求两个背景展示了“中大新华慕课建设与应用培训会”的特殊意义。

他表示,慕课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下产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新学习方式,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也是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新的推动力。

面对如何把教育从传统的面授方式转化为线上线下相融合方式的问题,石雄表示,当前正处于适应阶段,要积极探索行业规律,“应变求变”;充分发挥“智慧教育”、“智能化教育”以及“英才式教育”的作用,多形式地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服务。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仍需要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慕课的“建、用、学、管”,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轨超车”。

以“慕课建设与应用”促教改 共同打造新时代“金课”

打造新时代“金课”,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热烈氛围;在慕课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亦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抓好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开辟“智能 教育”新途径。

本次“慕课建设与应用培训”根据建设五大“金课”目标——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采用在线课程建设前沿理论的学术报告、慕课制作培训课程实操讲解、教师实操与拍摄演练三者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精心设置了5场专题报告作理念指导、5场主题分享提供实践经验、1堂慕课现场拍摄课为教师搭建实操演练平台,环环相扣,从理念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系统地为“金慕课”建设与应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慕课制作能力。

5场专题报告为打造“金慕课”作理念指导
广东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益玲教授作专题报告

王益玲:医工结合,产教融合,培养医药信息工程复合型人才 

王益玲教授作题为《医工结合,产教融合,培养医药信息工程复合型人才》的专题报告。她强调,医药专业教学需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变革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教学中需要进行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认为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的输出。

在广东药科大学在项目顶层设计上,根据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医工结合,产教融合”为理念,从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王益玲认为,时代永远在变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随时跟进行业及政策的改革,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对于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勇于尝试,敢于尝试。

中山大学教务管理处副处长王淑珍作专题报告

王淑珍:以一流在线课程建设推动一流专业与在线人才培养建设——基于管理的视角 

王淑珍副处长作题为《以一流在线课程建设推动一流专业与在线人才培养建设——基于管理的视角》的专题报告。

她从一流在线课程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的宏大背景要求、一流在线课程的建设现状、一流在线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何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在线培养机制与相关动向等四大方面进行报告。

她提出,通过提升在线课程之间的关联与序列,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布局下,建设以专业基础与核心课为主的更协同的在线课程群,引入更先进产业技术和更真实的行业案例,使产学合作拓展深入到课程(包括实验),必将推动专业建设与更开放的在线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生态共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教授作专题报告

王庭槐: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王庭槐教授作题为《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他从国家战略层面介绍了中国为何要大力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国家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分析了国内外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提出医学在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及在线课程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世界在变,高等教育也在变。慕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也是争夺教育对象、输出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在全球慕课开设学科比例中,医学在线课程占比7.2%,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作为教育者有责任跟上时代潮流,有必要将“识变、应变、求变”的慕课大会主题铭记于心、付诸于行。

王庭槐认为,应对慕课建设与应用带来的挑战,应以“建金课”为落脚点、突破口。身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群体、突出学生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中国慕课在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让慕课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苏宁教授作专题报告

苏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的“金课”目标 

对于如何建设好“金课”,苏宁教授带来专题报告《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基础医学整合实验的“金课”目标》。她以课程和平台的建设为背景,通过时间轴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了十年来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她提出“以生为本”建设课堂的思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授课老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以生为本”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培养”。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尽量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力量解决困难,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与此同时,授课教师需将各种素质要求融入到整个实验流程中,不能为了完成实验项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此外,苏宁还通过视频形式给我们展示了虚拟实验室的场景。苏宁教授提到,线上线下结合利用虚拟实验室,有助于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现状,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与网络管理处处长李伟林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李伟林:在线教育的信息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李伟林副教授作题为《在线教育的信息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的专题报告。他主要围绕“技术角度看在线教育系统的现状”、“在线教育系统存在信息安全挑战”、“在线教育信息安全策略”三大主题进行报告。报告使在场听众们深刻认识到密码保护的重要性,也切实学习到了许多保护自身数据的小措施。将这些措施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的信息安全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5场主题分享为“金慕课”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学菊副编审作主题分享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宋鑫鑫医学编辑作主题分享

李学菊、宋鑫鑫从编审、编辑视角分享慕课设计与建设经验 

为了让广大学习者深入了解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即:“金慕课”究竟长什么样?该如何设计与建设?本次培训精心设计并邀请到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学菊副编审和宋鑫鑫编辑先后以《医学在线课程的建设要求和课程设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运营全流程梳理》为主题,介绍了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上线的精品在线课程的理念、设计、拍摄、制作、运营的新要求和好经验,为“金慕课”设计者、制作者和建设者以实打实的指引。

广州至高恒进科技有限公司李坚进总经理作专题分享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吕明华老师作专题分享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黄海老师作专题分享

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 系统指导慕课制作的全过程 

来自广州至高恒进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坚进总经理和来自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吕明华老师、黄海老师分别作《在线开放课程的录制方法和注意事项》、《MOOC拍摄难吗?》、《建设“金课”,实施一流教学》的主题分享。他们从慕课建设与应用的实践与探索视角,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有益的方法与思路借鉴,令其对“金慕课”从教学设计到拍摄制作的全程实操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知。

1堂慕课现场拍摄课为教师搭建实操演练平台

此外,为了给广大学习者提供一场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的全程实操体验,本次培训还精心设计了1堂在线课程实际拍摄演练课,为参会的教师提供拍摄实操的机会,帮助老师们解决在拍摄中遇到实际问题。

老师认真学习中
前来培训学习的老师们积极参与现场实操与拍摄演练

本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将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的革新都起到“革命式”的影响,有效推进了我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助推了我校“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改革,为打造我校“金专”、“金课”、“金师”提供了又一重要支撑。

参与本次培训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主要包括“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负责人及各专业骨干教师代表,他们将本次培训比喻为一场“及时雨”,为自己探索“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期待今后学校能举办更多此类“干货满满”的专题培训,为热爱教学、探索教改的教师们开眼界、明方向、找思路。

稿件来源:宣传与新闻中心、中大新华记者站

 

文字:叶雨欣 刘英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