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东海洋大学学子“三下乡”:活化民艺传承 留住乡愁记忆
2023-08-18 11:23:00
广东海洋大学

  寻访青田手艺人、开展艺术公教课程、为村庄设计IP形象……近日,广东海洋大学“青田民艺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青田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了为期9天的主题调研,探寻传统民艺如何与新型乡村共生发展的时代课题。

  民艺行团队走进青田民艺圩、青田青萌驿站以及村民家中,在与民间艺人的深入交流中沉浸式感受青田民艺世界。

  冯艳慈是一位90后大良鱼灯民间艺人,也是顺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首席教师。她在继承传统鱼灯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了鱼灯的制作手法,融入了较多时尚元素,使鱼灯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面对身边的非遗文化,队员们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与冯艳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冯艳慈坦言“鱼灯传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能传承鱼灯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图个新鲜,很多人都会被长时间制作这个东西吓退”。但另一方面,冯艳慈也表示,她会努力让鱼灯将走出顺德,走进中小学的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社团,尽可能地保持这项非遗的生命力。

  时代的变迁,让渔网不仅作为一种捕鱼的工具,同时也成为农耕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在青田民间艺人刘卓庆家中,队员们体验并欣赏编织渔网的过程,感受古老文明在渔网张弛之间的魅力。交流中,队员们向刘卓庆请教如何织好一张渔网。刘卓庆亲自上手展示,并耐心讲解:“这些渔网结一定要打紧,要不然鱼会把线拉松。”在刘卓庆的演示下,队员初步了解了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这项民艺。据刘卓庆介绍,如今手工编织渔网的成本远远高于机织,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只会把织渔网当作一项兴趣,难以作为一项谋生的技艺。

  杨丽华是青田村村民,同时也是钩针编织的手艺人。在她的示范下,队员们共同感受编织技术,用手中的一针一线钩织出一个小爱心的形状。当队员们穿错线孔或速度跟不上时,杨丽华都会耐心讲解,慢动作再次演示一次。在杨丽华的鼓励下,队员们都积极地完成了各自的作品。杨丽华表示,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记住钩针编织手艺,她现在正在积极参与青田民艺圩以及民艺走进校园等活动。

  “乡村民间手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手工课程可以引导青田村的小朋友们接触和学习手工手艺技巧。”调研期间,青田民艺行团队为青田村的小朋友们策划并开展了三堂有趣的艺术公教课程,分别是“树叶艺术的青田之约——树叶的拼贴创作之旅”、“光影魔法——青田光影艺术创作探索”和“奶茶杯里的青田村——微景观艺术创作课程”,在培养小朋友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提高他们对民艺的认同感。

队员们为青田村的小朋友开展树叶拼贴画艺术公教课程。

  为助力青田民艺文化的推广,青田民艺行团队还参与设计创作了4款与青田本土文化紧密相关的特色IP形象,发挥青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青田村传统文化形象注入潮流元素,得到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榕树头村居保育基金会以及专业设计师的一致赞赏。IP形象的传播与宣传,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村庄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对加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队员们在设计师指导下进行IP形象设计。

  针对青田民艺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队员们从加强青田本村人对民艺的重视、保留传统手艺的基本内涵、创新传统民艺的宣传形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表示,未来团队将会继续深入乡村、深入青田,探索民艺的传承和保护之路,为推动艺术与乡村共生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备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具备实用功能。这种实用性使得民间手艺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推动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通过与民间艺人的“亲密”接触和驻村艺术家的深入交流以及一系列的调研实践活动,队员们更多思考民艺传承发展的深层逻辑。“传统的工艺传承不仅使得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品质,还承载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承载了人们的乡愁记忆。通过传统手艺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使乡村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艺术与乡村的共生与共享,在乡村振兴中尽可能地‘留住乡愁’。”队员们表示。

  通讯员:张艳梅 任相霖

  实习编辑:范文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