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球湾区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幕
2023-12-04 21:41:00
广州美术学院
  12月4日上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多元多维•互通互鉴:全球湾区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论坛”在广美大学城校区启幕。
  当下,全球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湾区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版图中的亮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庆祝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的一次大型国际性学术活动,本次论坛以“多元多维、互通互鉴”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四大湾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多主体参与、多角色对话的形式,把艺术、科技、教育放置在一个更多元维度的语境中探讨交流,汇聚湾区艺术、科技、教育智慧,洞见湾区产业、社会、发展趋向,探索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新路径。这也是广美作为全球四大湾区中的重要高校,努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教育从粤港澳三地“同框合作”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次开放性探索。
  论坛为期两天,来自中国工程院、美国欧林工程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微软设计与人工智能、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华为2012实验室UCD与翻译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日本设计学会、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日本千叶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家具研究院等全球四大湾区代表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著名艺术机构和组织、知名国际企业共15位知名学者与行业精英,围绕人文湾区、科技湾区、产业湾区,分别就艺术与教育、视觉与科技、产业与社会3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国际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院长范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李泽湘,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创始院长关道文,工业大数据和质量工程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入选2023年斯坦福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前2%、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座教授宗福季,日本设计学会会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日本包豪斯协会副理事长、ANBD亚洲联盟超越设计日本协会会长小林昭世,千叶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植田宪,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渠岩,《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副总编辑范丽庆等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现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主持。
林蓝书记在开幕致辞
  林蓝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回应科技浪潮和“双区”战略,探索并构建起艺术、科技、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双向赋能的跨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国现代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积极贡献“广美经验”。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艺术与科技教育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领域,覆盖多个学科,是一个非常跨界且开放的课题。全球四大湾区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技术变革的先行地,也是探讨以上课题最好的实验场。期待大家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推动高等艺术教育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论坛首日上午议题为“艺术与教育”。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欧林工程学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5位专家学者先后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作主题演讲。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李勇担任学术主持。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演讲主题:《在地责任与系统思维:需求导向的高等艺术教育》。
  范勃从全新历史语境下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入手,围绕“在地责任”和“系统思维”两个关键词,深入探讨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未来介入,指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美术学院,有着重要的在地责任,主动服务国家“双区”战略,积极回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浪潮,是广美的使命担当。基于对系统观念的深入思考,广州美术学院正着力构建“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推动形成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六大动态创新集群,探索艺术高等教育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度同频、深度共振的创新发展路径。这既是区域的、在地的行动指南,也是广州美术学院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愿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演讲主题:《建筑记录时代,设计引领城市》
  何镜堂强调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他结合自身丰富精彩的建筑设计实践经历和经典案例,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创新理论建构—“两观三性”,即城市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以及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创新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魅力,为高等艺术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提供了优秀范本。
  欧林工程学院创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NAE)院士、教育改革联盟创始主席理查德·米勒(Richard K. Miller)——演讲主题:《从头开始:21世纪工程教育的重塑》
  理查德•米勒通过丰富的案例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深入探讨了21世纪工程教育格局以及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在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对跨学科的创新教育发展提出了期望,并希望其教育愿景能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得到广泛传播,共聚教育力量,携手应对挑战。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创始院长、讲席教授关道文(Thomas Kvan)——演讲主题:《在深圳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关道文分享了作为双区战略城市——深圳市的特色和追求,并阐述了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有关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思考,倡导院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更多的深入的合作,强调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指出了深圳在前景和机遇中同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李泽湘——演讲主题:《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艺术与艺术+科技》
  李泽湘以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多年以来有关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深入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总结了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创新科技和创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他分享的案例涉及从清水湾到深圳湾:固高,大疆及哈工深教改班、从深圳湾到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探索以及新制造与新工科教育。他希望能够建构一个端到端的生态科创体系。
  据悉,12月4日下午的议题2“视觉与科技”邀请了来自微软、华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香港科技大学和日本设计学会的5位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杰出学者进行对话。12月5日上午的议题3“产业与社会”将邀请来自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日本千叶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5位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杰出学者,来共同探讨“产业与社会”这个议题,以多元化的视角来探析湾区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
  链接
  议题2“视觉与科技”(12月4日下午)
  微软设计与人工智能副总裁、前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院长、首席执行官前田·约翰(John Maeda)
  演讲主题:《如何与机器对话 vs 如何与人类交流》,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院士许杰
  演讲主题:《艺术与科技的交互生成:亚洲艺术博物馆在旧金山湾区的实践》,
  华为2012实验室UCD与翻译中心主任毛玉敏:
  演讲主题:《产业新变革下的华为设计:为AI设计·为设计AI》,
  工业大数据和质量工程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入选2023年斯坦福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前2%、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座教授宗福季
  演讲主题:《引领数字化转型:艺术、科技与教育的交汇点》,
  日本设计学会会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日本包豪斯协会副理事长、ANBD(Asian Network Beyond Design)日本协会会长小林昭世(Kobayashi Akiyo)
  演讲主题:《可视化:设计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的基础》
  议题3“产业与社会”(12月5日上午):
  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张帆
  演讲主题:《大变局时代下的广汽设计发展》
  千叶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植田宪(Ueda Akira)
  演讲主题:《日本千叶大学的设计教育研究:以东京墨田卫星校区“设计研究所”为枢纽的设计实践研究》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澳门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庆
  演讲主题:《虚拟化技术对视觉文化的重塑——以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为例》
  当代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渠岩
  演讲主题:《标靶时代的乡村世界:行动中的社会剧场》
  广州美术学院家具研究院院长、“设计之春”平台创办人、“先生活”品牌创始人温浩
  演讲主题:《艺科融合的设计之春》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江粤军 袁梦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