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先锋班开班典礼在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举行
2024-10-24 16:01:00
中国教育在线

  10月16日上午,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先锋班开班典礼在行政楼703举行,标志着学校在推动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贻兵,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杜小明、校长苏成、副校长魏德敏,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有关领导、轨交联盟企业的校外导师及学校相关单位领导、教师和先锋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典礼。

开班典礼现场(陈桥芳 摄)

  典礼伊始,校长苏成代表学校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产业联盟各成员单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向首批成功录取的先锋班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强调绿智交通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高等教育和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绿智交通先锋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依托产业联盟的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创新实施由产业课程与定制化毕业设计组成的一揽子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推荐制,为学生提供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项目实习机会,让同学们在涵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实践应用场景中,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更好地实现产业所需与课堂所学无缝衔接,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与行业产业互融共长。

  苏成表示,学校和联盟为先锋班首批录取的同学们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希望同学们一要珍惜学习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不断汲取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沿知识,成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二要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精神,学会倾听和尊重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同学的不同观点,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和项目任务。

  “未来,我们将紧跟时代步伐,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相拥,与时代同向、与地区同心、与产业同频,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苏成致辞(学生传媒中心 李素莹 摄)

  随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贻兵代表绿智交通产业学院管理咨询委员会对先锋班的正式起航表示祝贺。他强调,绿智交通产业学院以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育资源,为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人才后备力量。他期望学院在突出实践方面教育成效的同时,从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

张贻兵致辞(学生传媒中心 李素莹 摄)

  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一休代表企业致辞。他表示,联盟企业将全力支持绿智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培养更多优秀的绿智交通人才。

王一休致辞(学生传媒中心 李素莹 摄)

  典礼上,学校党委书记杜小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贻兵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校外导师颁发聘书。标志着产业联盟的校外导师们正式成为绿智交通产业学院先锋班的重要力量,将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实践性的指导和帮助。

颁发聘书(学生传媒中心 康心语 摄)

  开班典礼结束后,轨交联盟产业经济首席专家蔡德敏为先锋班的同学们带来开班“人文纵横”第一课,他阐述了人文素质对于工程师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的人文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更好地理解社会、关注人类需求。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人文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工程师的决心。

蔡德敏授课(学生传媒中心 李素莹 摄)

  据悉,绿智交通产业学院由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与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企业联合会、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人才联合会共同建立,以“绿色智能、应用型、国际化”教育理念为核心。绿智交通产业学院于6月28日顺利成立并揭牌,10月10日圆满完成首批招生工作,录取学生70人。学院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实践育人”的理念,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以“学校+联盟”、“多学科+多企业”为特色的校企协同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建设成为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陈桥芳 梁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