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诺奖得主谢赫特曼北师港浸大演讲: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
2025-03-26 08:57:00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科学家的使命是改写教科书!”

  说出这句话的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曾因发现“准晶体”这一新型材料而遭受长达10年的反对,备受质疑的他甚至被要求离开原本的研究小组。但正是凭借“准晶体”这一发现,他最终荣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3月24日,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走进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BNBU),以“从童年好奇到诺奖荣耀:科学与工程的探索之旅”为题为师生带来演讲,并分享了自己对科研和教育的看法(详见下方采访实录)。

  谢赫特曼教授在1982年发现的准晶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看待固体物质的方式。

  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原子在晶体内呈对称模式分布,而谢赫特曼教授发现的准晶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却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这一惊人发现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议。曾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公开质疑:“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然而,谢赫特曼教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复现证据出现,这一发现最终使得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对物质本质的观念。

  面对质疑,“如何坚信自己是对的?”讲座中有人这样问道。

  “因为我是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专家,同时精通晶体学和快速凝固材料,这种复合专业背景是他人所不具备的。”谢赫特曼教授如此回答。他表示,人们在掌握现有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明白并非所有内容都永恒正确。“如果你能推动变革,就放手去做——但前提是成为某个你热爱的细分领域的专家。”专业性的建立带来直面质疑的底气:“欢迎复现我的实验来证伪,但不要用旧教科书反驳——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改写教科书!”

  在过往人生中,谢赫特曼教授遇到的挑战不止质疑。但他总是把挑战看作客观存在的前进目标,而不是消极的障碍。譬如,该如何理解复杂艰深的知识?如何做好科研?时间沉淀、经验积累与全情投入缺一不可,他也是这样做的:努力钻研最终成为电子显微镜技术领域的专家,力所不及之处便与科学家们协作攻关。

  他指出,优秀的论文往往源于杰出研究者们的多维贡献,每个人从不同视角拼合出更完整的科学图景。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不仅意味着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实际上,正是好奇与兴趣让谢赫特曼教授一步步获得今天的成就。

  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童年时那台显微镜对他的吸引力。那时,科学老师带来了一台显微镜到教室,谢赫特曼第一个冲上前观察——叶片切片的细胞质在镜头下流动,如此神奇!他紧贴目镜不愿离开,老师不得不提醒:让其他同学看看。课后他向老师恳求:“能每周都带显微镜来吗?”老师却摇头:“它锁在储藏室,学生不能进去。”

  这件往事让谢赫特曼教授深感遗憾,他指出,教师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教育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会让你变得博学,但接受教育会让你发展得更全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且乐于助人。”

  谢赫特曼教授至今仍对自然、人类心理、技术发展等领域充满好奇。在北师港浸大,学校教授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他印象深刻:“我很惊喜看到高校对这项技术投入研发。”他鼓励青年科研者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际问题,以科技与合作造福人类更好发展。

  事实上,谢赫特曼教授曾致力于此,他在大学里开设了“技术创业”课程并邀请企业家现场授课。这门课每周吸引600名学生,30年间累计培养超万人。谢赫特曼教授的后续调查显示,25%参加本课程的学生尝试了创业。

  回望来路,这位84岁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感慨,人生重大转折往往源于偶然:偶然和同事的一场对话让他确定了研究的起始方向——快速凝固技术;偶然获得的工作机会,让他回到以色列。科学与人生皆充满未知,因此“不要把生活视为理所当然,要明智地生活。”

  人们或许无法掌控命运,但谢赫特曼教授的经历告诉众人,永葆探索的热情,以好奇心为舟,勇往直前,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现,也许就藏在某个“偶然”之中。

  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参观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摄:何秋蓓)

  丹•谢赫特曼(Dan Shechtman)教授接受专访(摄:何秋蓓)

  以下为采访内容实录(有删减):

  1.哪项现代科技突破让您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上有诸多发现,数不胜数的发现。看看所有的沃尔夫奖,看看所有的诺贝尔奖——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是一项惊人的发现。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技术创新领域,已有成百上千项重大突破。这个世界充满活力,我们不仅在理解自然规律方面不断进步,更在运用这些知识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您现在还会对哪些事情感到好奇?

  我一直渴望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人类心理,同时探索技术的发展。这些领域都令我充满好奇。它们既包含对人类自身的剖析,也涉及推动世界的技术力量。

  3.北师港浸大有什么引起您的好奇?

  我参观了多个地方,其中你们研发的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令我印象深刻,这非常有趣,因为此类技术通常由工业界主导开发,但该项目却由高校投入研发,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4.您在大学时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遇到问题时,我更愿称其为挑战而非障碍——挑战是客观存在的目标,而障碍带有消极意味。我遇到的挑战有很多,像该如何掌握知识、如何做好科研?这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积累与全情投入。我这样做了,努力钻研最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而在力所不及之处,我与科学家们协作攻关。优秀的论文往往源于杰出研究者们的多维贡献:每个人从不同视角拼合出完整的科学图景。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意味着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要持续学习、保持合作精神、对世界永怀好奇。

  5.对于想从事科研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我建议年轻人多关注生物学方向,并通过科研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尽管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有很多未知在等待我们揭开,在未来会有重大突破。当然,重要的是,大家应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大学里要学习他们喜欢的专业。

  6.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而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会让你变得博学,但接受教育会让你发展得更全面。什么是全面?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更好地体察、理解并倾听他人,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且乐于助人。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老师,教育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7.您认为AI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AI,例如用它来帮我检查一下信件的语法,搜集一些信息来完善演讲内容,但我演讲用的PPT都是自己准备的。目前,人类才刚开始广泛应用AI,我认为,AI将大大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运用AI解决公共交通堵塞问题。尽管目前AI只应用于部分场景,我认为人类未来将大大受益于它的使用。

  8.您认为AI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教育?

  我认为老师们的引导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更高效地使用AI,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而不是完全依赖它,被它主导。AI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预习和扩充知识,教师则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在学习中高效运用AI技术。

  通讯员:宋可嘉 俞诗颖 邓雅文

  (新闻公关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