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专家委员会:汇聚智慧,赋能湾区发展
陶韶菁指出,大湾区拥有世界级港口群,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广州航海学院凭借60多年在海事领域的深厚积淀,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并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汇聚各方专家,旨在提升湾区港口群建设质效,为大湾区乃至全球航运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院不仅是省决策咨询人文基地,也是市人文重点基地,研究领域广泛,涵盖海丝精神传承、智慧物流提升、港口布局协同发展、滨海旅游及沿海经济区建设等。通过采用校内专职人员与校外兼职顾问相结合的体制,研究院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推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繁荣发展。此次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航海学院召开,标志着学校深化行业研究的坚定决心,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与行业精英交流合作的宝贵机会,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在涉海研究领域的实践基础。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新时代航运人才
为实现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大学的目标,广州航海学院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上成果显著。学校在坚持航运类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交通装备、交通工程、交通管理的大交通学科体系,并实施“AI+all”人才培养体系,以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等多个学院构成全人教育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当前,工科主要聚焦海洋与交通领域,在海洋科技、海工装备、交通装备等方面深入研究。
学校还积极组建特色研究院,如先进材料研究院、海上风电创新中心等,为国家海洋重大装备布局和工程实践提供支持。2024年,学校已完成学科布局调整,未来将继续瞄准海洋牧场等领域,攻克关键共性问题,提升海洋研究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已为航运、物流、海洋工程等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陶韶菁说:“欲强于天下者,必先胜于海。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培养精通航运技术的专业人才,更要培育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行业栋梁。制海权不仅关乎国家兴衰,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而这基石正需要一代代航运人才来铸就。”
产教融合、科教融通,推动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
陶韶菁表示,在产教融合、科教融通方面,广州航海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以人工智能学院为例,学校推动其融入各学科,为传统航运专业注入智能制造元素,如在船长、轮机长培养中加入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技术。同时,针对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新兴领域,学校搭建应用平台,组织师生参与研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研究与课堂讲授的良性互动。
学校的科研紧密围绕应用场景和国家发展需求,通过组织专家研讨,形成研究清单,深入调研并产出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例如,学校海上风电研究团队科研方向与汕尾市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展现了行业特色校的转型敏感性。
打造海洋数智馆,普及海洋知识与文化
广州航海学院正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数智馆,该馆创新性地融合了现代海洋科技成果、千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精髓和学校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通过沉浸式数字技术向公众开放,致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该数智馆集科研、教学、科普教育于一体,聚焦海洋精神,旨在丰富公众对海洋的认知,提升海洋文化素养,树立海权观和海洋文化观,为普及海洋知识贡献力量。
陶韶菁表示,广州航海学院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通过深化科研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大湾区航运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澎湃的广航动能。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李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