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1263天,莞工学子造了一辆方程式赛车
2025-04-01 10:32:00
东莞理工学院

  1263天,他们做出了莞工首辆方程式赛车!

  从无到有 

  要经过多少日夜 

  要花费多少心血 

  要经历多少困难 

  对这几个问题 

  2021级杨振宁创新班林振锋心中 

  大概有千言万语想回答 

  从入学的赛车“梦” 

  到真正做出莞工首辆方程式赛车 

  并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 

  他和伙伴们带着热爱和执着 

  在莞工校园里写下了一段 

  “速度”与“激情”交织的青春故事  

  翻山越岭,从“0-”到“0+” 

  林振锋心里一直有个赛车梦。还在读中学时,他便留意到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以下简称为“FSC”)。这个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版F1”,要求参赛者在一年周期内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实车落地的全过程。2021年,林振锋踏入莞工校园,内心对FSC的向往更加强烈。“这项赛事综合性强,难度很高,我想挑战一下自己!” 

  但此前莞工并没有这个相关的组织队伍,也没有参赛经验。“做莞工的第一台方程式赛车,去参加FSC!”一个大胆的想法浮上这位大一新生的心头,点燃了他的热情。尽管没有基础、没有伙伴、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前路均是未知数,但林振锋没有半点犹豫和踌躇,他说:“有了第一台之后,才能有第二台、第三台。我们要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为莞工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林振锋首先邀请了同是杨振宁创新班(以下简称“杨班”)的同学陈广楠和彭仕锦加入,共同推动车队的创建。彭仕锦还记得,那天,林振锋在课室向他和陈广楠展示了一份自己做的PPT,详细介绍了FSC。“我们三人其实都有一个赛车梦,也想在大学四年做出自己的成绩,所以决定参赛。” 

  2022年初,初创小分队顺利集结,随之而来的是更大更难的挑战。车队缺乏技术,也还没有资金支持,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们3人在实验室3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从零开始学习软件安装和绘图。”陈广楠回忆道。 

  

  因为都没有实操经验,林振锋三人只能一边积累理论,一边尝试实践。他们依靠网上教程,尝试着绘制赛车图纸、3D打印模型、搭建车架……小小的房间里,三位伙伴怀揣着那个遥远又确定的梦想,互相扶持着越过了初期的无数困难,“造车”这件事也渐渐显露出落地实现的可能性。 

  2023年9月,又一个新学年拉开序幕,车队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学习积累,迎来了新阶段:团队扩充。车队的名字也最后确定为“莞速”。这个名字不仅融合了本土特色和速度感,更暗藏着团队对脚下这座城市的肯定和热爱。“我们用队名映射东莞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凝结起速度与激情交织的冒险精神。” 

  

  车队的第一次招新很顺利,吸引了校内一批同样热爱赛车的同学们,车队焕发出新活力,技术力量也有所增强。三位创始人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所有技术和学习资料交到新成员手上,车队里的每个人都在期盼图纸上描摹的赛车能够在未来变成现实。 

  但起步并没有那么容易。场地、经费、管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让队伍渐渐分散。一个多学期后,仅有五名成员坚持下来,“造车梦”似乎又回到最初的0进度。“这次挫折让我意识到,团队管理远比我想象中复杂。但值得庆幸的是,留下的成员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大家能积极地重新组织队伍,寻找可能的发展机会。这让我相信,只要团结一致,正视问题,‘废墟’里也能长出新的生命力。”林振锋说道。 

  曙光初现,从“0+”到“1” 

  情况令人沮丧,但队员们没有就此放弃。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队员们再次出发,四处奔走联络,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支持。 

  三位创始人还把握机会,和校长马宏伟进行了交流,向他讲述车队的参赛计划、奋斗历程和现实困境。“我关注到知名高校都在积极参加这项赛事。赛事要求参赛队伍掌握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制造原理等核心知识模块,高度契合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很高兴看到你们投身于这个比赛,这正是杨班学子应有的创新实践精神。”马宏伟在了解情况后,点赞了同学们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坚持,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车队建设。在相关部门、学院的牵线帮助下,场地等问题陆续解决,还引入了校友企业资源,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大大增强。 

  车队也在7月迎来了第二批新成员,并迅速开展赛车零件的采购、加工和组装。首次参赛,队伍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日子变得格外忙碌,车队里的每个人都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卓越工程师学院场地内的灯常常亮至深夜。 

  

   

  车队的第一辆车被命名为“莞01”号,从数字化设计到实体车的装配都需要同学们思考和动手。他们从最基础的车架钢管焊接、吊耳焊接位置的装配做起,悬架,发动机,差速器、冷却系统、动力系统、电气系统、空气动力学套件……大大小小的部件被有序装配到车上。再经过动力调试、制动系统调试等程序,“莞01”号赛车逐渐成形,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但意外又出现了。大赛要求的交车日期临近,赛车遭遇了电池整流器和发动机离合器的重大损坏,车辆状况堪忧,眼看着只能退赛,车队成员心情低落到了顶点。 

  

  尽管难过,但更多的是不甘心,队员们迅速动起来。技术总监陈乐兴向组委会汇报情况,获得延迟交车的特别批准,为车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在校友企业的牵线搭桥下,车队联系到东莞一家维修车行,预订离合组件,并连夜将发动机送往车行维修。动力组则尝试通过间断给赛车锂电池和备用铅酸电池充电,应对整流器损坏的情况。第二天凌晨一点,车队同学和车行师傅的共同努力下,离合器的问题顺利解决,离合杆件设计也一并进行了优化。上午九点,全新的整流器也成功采购到。车辆的正常运作终于有了基础保障。 

  大家盼望已久的落地时刻到来了。 

  9月26日凌晨,卓越工程师学院实验室外的空场地除了虫鸣外,别无声响。2023材料成形控制工程2班胡文波作为车手怀着忐忑与期待进入赛车。点火按钮第四次被按下,他小心翼翼地给了两脚油门,慢慢地松开离合。车缓缓地向前,轮胎越转越快,到了坡底,他向左打尽方向盘。车身掉了个头向坡上冲,夜色中响起引擎轰鸣声,“莞01”号赛车顺利起步,并平稳地飞驰在道路上!莞工的第一辆方程式赛车,真的造成了!欢呼声瞬间炸开,团队一片雀跃,喜悦和激动涌上心头,许多队员们不禁热泪盈眶。 

  

  “冲啊!”那晚的场景,胡文波至今仍历历在目。“距离比赛开始不足两周,车仍没跑动成功,还经历了3次点火失败,我们已经把心理预期放到了最低。但9月26日,我们还是让它成功落地了!驾车时,发动机在我背后轰鸣,但是依旧掩盖不了大家的呐喊声!” 

  步履不停,从“1”到“2” 

  2024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莞速车队带着“莞01”号车奔赴郑州,参加期盼已久的FSC。 

  这个赛事项目多样,综合性强,包含了安装pit房、车手逃生、案例分析、商业报告、动态赛等一系列比赛项目。既要“比设计”“比制造”“比速度”,还要“比耐力”“比智慧”。初次参赛的莞速车队最终斩获了全国三等奖。 

  

  带着奖回到学校,莞速车队很快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奋斗中。在赛场上,队员们看到了自己与其他队的差距还很大,突出的短板问题并不少,比如赛车的发动机的点火系统需更加精细、赛车的商业报告得更加细致…… 

  

  在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困难后,莞速车队成为了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扶持。最难的时候,也有队员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总有些瞬间给予他们力量。“有一次,我偶然经过林振锋的桌子,看到他依然在坚持画图。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我们,我们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更加努力,于是互相激励,坚持了下去。”陈广楠回忆道。也正是在这样的相互鼓舞中,车队成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携手实现了梦想。 

  

  他们也有了下一个目标:造出一辆性能更好的赛车并开拓新的电车赛道。在更远的未来,他们还希望开发巴哈与节能赛车等多条赛道……“我们想在自己的青春里勇敢一次,为自己的热爱奉献一次。”陈乐兴说。 

  为了拓展新方向,车队如今更名为“莞翎”,“莞02”号赛车已提上日程。车队通过人机、车架扭转、悬架等仿真技术完成了全车车架和悬架的数字化设计,下阶段开始,莞翎车队将设计空气动力学套件,传动制动系统等,为2025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做充分的准备。 

  开始于大胆的想法,成形于坚定的追求,落地于不懈的努力。这是“莞01”号赛车的“诞生记”,是莞翎车队的“创业史”,更是莞工er的“追梦路”。 

  车队成员们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带给更多同学勇气和激励,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创新,在青春的赛道上勇敢前行,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通讯员 梁家慧 周渝健 黄志杰 肖静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