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小学女教师深山执教15载 书写无悔人生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梅州日报  2011-09-16  字体:  

 平远县八尺镇凤头小学女教师韩冬兰深山执教15载
一方黑板书写无悔人生

  一个女人,一条弯路,每天用2个小时往返8公里,在几座大山里默默独走了15年,行程接近二万五千里,今后还要继续走……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在教师节前夕,笔者在平远八尺镇凤头小学见到了这位叫韩冬兰的女教师,倾听了她那为了单纯而又崇高的使命,在深山里穷尽青春年华的故事。

  A高山环绕难挡回山执教脚步

  凤头村是一个坐落在山凹里的小山村,四周高山环绕,人口有近千人。新中国成立前,一位有名望的乡贤出资办起梅峰学校,后改成凤头小学,该校最多时曾有380名学生。近几年,随着山区撤点并校,这里改成教学点。至这学期开学,学校只剩下5名一年级学生和2名学前班学员,负责这些学生的,是韩冬兰和另一位男教师。

  走进学校,两栋并排的房子看上去陈旧且破损。房前是一片空地,算是操场。学校除了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厨房,其它都在闲置,进去后有静寂甚至荒凉的感觉。教室内,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墙皮脱落,露出了黄色的泥土,黑板的中间裂了一道斜斜的长缝。学生的课桌、板凳也许是用的时间久了,有些残破。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学,既要守得住清贫,又要耐得住寂寞。

  见到韩冬兰时,她正在给5个孩子讲课,看到有生人进来,几个孩子齐声叫“阿姨好”,让空荡荡的校园顿时有了生气。韩冬兰,人如其名,从容却不失坚毅。脸微黑,齐耳短发,看上去纯朴、温厚。在几个小时的交谈中,韩冬兰始终面带微笑,言谈中处处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她看来,选择教书就是从事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业。

  17年前,内心有深深教师情结的韩冬兰从深圳回到平远,在县教师进修学校脱产学习两年后,回到家乡八尺镇凤头小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月工资180元。当时,很多好心人劝她,工资低,没出路,图个啥?怎么不趁年轻在外寻找更合适机遇?但韩冬兰一笑了之,毅然留在学校。她说,如果仅为这点钱,自己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她最终坚持下来的,是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望。

  B山道弯弯每天往返8公里授课

  韩冬兰家里住的房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砖瓦房,饱经岁月,风雨飘摇。这还不算,更为难的是房子位居深山,从凤头小学走过去,足有4公里,每天清晨,韩冬兰便要早早起床,从家里步行50分钟到学校授课。

  如果说在课堂上韩冬兰是一位严师,在课余她却肩负了慈母的责任。今年因学生少,学校没有再配工友。山村孩子普遍离家远,中午便要留在学校寄午。为此,每天上午上完课后,韩冬兰便要为孩子们煮饭,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午饭后,韩冬兰又要守着孩子们睡午觉。她说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责任同样重大,孩子们还小,万一睡觉摔下来怎么办?

  今年5月,韩冬兰的丈夫在帮人干活中意外从房顶摔下,造成多处骨折,需人照顾。考虑到学校没有其他老师可以代课,韩冬兰便把丈夫带到学校,一边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照顾丈夫,硬是没有落下一节课。

  因长期代课,县里的优秀教师评选,韩冬兰都不在列,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韩冬兰却拥有众多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与尊敬。虽是最偏最苦的教学点,韩冬兰却是全镇教师的榜样,所教孩子们的成绩也常常名列前茅。她欣慰地对笔者说:“多年来,学生们经常来看望自己,村里人无论年龄多大、辈份多高,见了面都会问一声好。”

  C坎坷岁月一肩挑起全家生计

  韩冬兰家有70多岁的公婆和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丈夫原是学校代课教师,因长期无法转正,前几年出来自谋职业,但一直未找到固定工作,如今全家五口的生计全落到这位女人的肩膀上。代课收入只有几百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说起贫寒家境,韩冬兰一脸忧伤。“教书十几年,孩子生病或家有难事,总是囊中羞涩,常向学校同事和亲朋好友借钱接济。”为了全家的生活,她每逢双休日和下午下课后,都要下田耕作,用辛勤劳作换钱补贴家用。都说女人天生爱美,但从教15年来,因生活清贫,她几年也难得添置衣服,经常穿亲戚朋友送的旧衣,别说县城,就是八尺圩镇也难得去一趟。

  D 执着守望放弃机会独留深山

  2009年,按省里出台的政策,韩冬兰搭上末班车,成功转成正式教师,按她的话说是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

  韩冬兰要走不是没有机会。今年儿子升到八尺中学就读,她本可以照顾儿子为由要求到镇里任教。但考虑到凤头小学离圩镇太远,如果她走了,更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教书。为此,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叫儿子到圩镇的大伯家里借住。

  韩冬兰是大山里的人,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山村面貌的道理。她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渴望有教学用的实物卡片,因为有了卡片才能更形象地给孩子们讲解拼音和生字,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如今,学生越来越少,凤头教学点也随时有可能撤并。尽管如此,韩冬兰还是希望能保留这个教学点。因为在她看来,撤点并校,只会给山里孩子求学带来更多艰辛,给家长带来更大负担。她说,只要一天不撤,她就愿意在这里守着,用自己的执着托起山里孩子求知的梦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