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广东顺德教育改革 优秀教师跨校交流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2011-09-16  字体:  

2006年起,顺德教育局每年组织100位优秀教师跨校交流。顺德区教育局供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过去一年,顺德教育开拓创新,先行先试,深化教育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根基,那么教育创新则是通往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顺德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胆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教育公平,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农村教育向城镇教育再向现代化教育迈进的区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子,市民开始步入享受教育的时代。

  今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的关键年、也是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上,顺德区提出了“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主要发展目标,提高民生福祉成为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教育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重要的民生事业。如今,顺德教育又在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大胆试水敢于改革,为共建幸福顺德添彩。

  目前,顺德全区共有小学162所,初中43所,100%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158所中小学成为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顺德在2009年被授予“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后,又获得国家教育部表彰,被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光荣称号。

  2011年教师节,大良凤翔小学的张老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发信人来自于一群在顺德打工的外来工家长,因为感谢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悉心照顾,家长们联名写信给老师致敬。同样曾在教师节,总理温家宝走访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大字。顺德正在践行的,正是力保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零差距”的教育资源。

  顺德每年的流动人口适龄儿童超过8万人,为切实保障外来工子女入学,顺德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就读机制,公办学位向外来工子女开放,纳入政策性借读范畴的,与本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获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这些流动儿童,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

  “孩子上学学杂费全免,回到家乡反而要收钱,当然在顺德好了。”安徽人老常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通过公派学位,被分到顺峰中学读书,不仅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还解决了困难家庭的后顾之忧。

  为统筹兼顾,促进城乡一体化,顺德同样花大力气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问题,由顺德区政府制定建校补贴政策,设立“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此外,政府成立顺德区学校建设管理中心,融资5.8亿元,重点建设农村校舍,通过集约、撤并,城乡教育硬件趋向均衡。

  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顺德健全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强化策导向,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学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待遇提高的保障机制,2011年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可持续发展。

  【优质发展】师资抱团“造血”形成合力

  9月9日,顺德区召开2011年庆祝教师节暨第18届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颁奖大会,表彰一大批先进单位、学校和优秀师生,奖励金额达700多万元。以整体发展的理念,顺德走出了一条终身教育体系之路,使得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形成以“优质均衡”为显著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格局。

  在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大力扶持民办教育,20所民办中小学全部是规范化学校,半数是广东省一级学校,为市民提供3万多个优质学位,基本满足了顺德市民的需求,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两翼齐飞的格局。

  在发展硬件上,顺德以建设规范化学校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差异问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100%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在教育软件上,顺德连续五年推动教师交流,抱团发展。

  自2006年,推行校际挂钩帮扶,骨干学校与一般学校结对,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规模大的学校与规模小的学校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学习,加强教育科研,提升办学水平。

  荣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课优秀教师”等称号的孟宪萍老师从西山小学到云路小学支教,到自愿留任并担任德育处主任,她坦言,虽然云路小学的基础较为薄弱,但得益于大良街道斥资1000多万元的扩建,学校软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里更需要我,只要肯努力,就会有很多机会留给你”。

  顺德通过校际挂钩帮扶,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通过每年选派100名骨干教师交流支教,建立学校联片发展共同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和科研效益的最大化,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开创之举】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和市民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共建幸福顺德贡献力量?这成为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后全区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佛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梁维东表示,顺德教育已高位发展,下一步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让教育从优质走向卓越。

  围绕这个目标,顺德区教育局局长徐国元表示,未来的教育将是自主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具体说来就是,将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确定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而教育要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打破教育的封闭与排斥性。

  以教育改革促教育发展,顺德教育将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育首先要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当前顺德正在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教育也要探讨社会组织参与学校工作。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远远不够,需要举全社会之力。顺德教育将开放性地办学,在管理决策、课程设置、督导评估等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

  “龙江镇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容桂街道在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学前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做了尝试。下一步,教育部门将总结推广经验,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学校的监督和决策,变社会资源为教育资源,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徐国元表示。

  其次,顺德教育还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国际化视野,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活力与后劲,“走出去,请进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开到企业、社区,聘请社会精英给学生上课。同时,将进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探索,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效结合,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此外,教育还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在教师管理方面,将以实名制与绩效工资为契机,通过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从而带动全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改革重在落实,为令改革顺利进行,顺德区教育局未来还将从名师培养、教育开放、校本行动、教育督导评估四大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先行先试,以期全面建立教育发展新机制,让顺德教育从优质走向卓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