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华工教授瞿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新快报  2011-12-09  字体:  

  昨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新鲜出炉,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一人当选。据悉,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

  【人物档案】

  瞿金平,1957年生,湖北黄梅人。长期在塑料成型机械及加工领域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提出并发明聚合物动态塑化成型加工方法及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取得美国、欧洲、日本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权2项,开我国塑料成型加工机械技术在国际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先河;在国内外率先研制成功塑料动态挤出、注射、混炼和反应加工机械及其测试仪器并实现产业化。

  ●新晋院士

  曾主动辞官钻进实验室

  瞿金平是华工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华南理工大学,可谓“很有个性”:跟一根螺杆较劲了30年。他40岁不到,挑起这所教育部直属“985”重点高校副校长的重担;为官十年后,他却毅然“辞官”钻回实验室,创造出价值百亿元的技术;有企业斥巨资买断这项技术,他就是不卖,坚持在广东投产!

  瞿金平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和1987年,先后取得华南工学院(华工前身)塑料机械学士学位和轻工机械硕士学位。从事塑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已有30个年头,而这一行业,被很多人认为既简单又冷门。

  1998年,不到40岁的瞿金平担任华工副校长,令人羡慕不已。让人意外的是,原本可以平步青云的他,却主动“辞官”,返回实验室重拾老本行,给塑料成型机械及加工领域带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扔掉这个行业使用了200年之久的螺杆,使塑料加工这个“电老虎”降耗高达30%。

  瞿金平说,自己30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跟一根螺杆较劲。原来,从塑料及其加工技术、机械诞生以来,螺杆就如影随形。但螺杆技术高耗能、高浪费的问题也让人颇为头疼。螺杆的长度越长,塑料加工机械的能耗越大,螺杆加工制造越困难。随着塑料品种不断增加和制品要求不断提高,螺杆的长度是越来越长,塑料生产的耗电更是节节攀高,塑料生产行业始终难以摆脱“电老虎”标签。

  瞿金平偏不信这个邪,硬是和螺杆杠上了。2006年,瞿金平及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了50万元奖金。经过团队成员举手表决,这50万元奖金开启了消灭螺杆的大计划:在原理上,用“拉伸流变”取代“剪切形变”;在操作中,以“叶片”取代螺杆作业。

  ●当选感言

  “做学问就是我的爱好”

  如今,瞿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自己“心情很平静”。因他觉得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得多,且当选了院士,就意味着肩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需要做得更多。”

  “我其实更喜欢大家叫我瞿老师。”瞿金平如是称,而他的爱好就是做学问。他说,他们那一代,能上大学很不易,因此拼命地学啊学啊,不断地给自己的知识做加法。

  他还寄语当今大学生,一定要打牢专业基础。“学生们在低年级时必须打牢基础,高年级争取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工厂、走进实验室和各种设备亲密接触。”

  相关新闻

  新院士名单提前泄密?

  一个月前网曝33位新院士名单中,32个被“猜中”

  中国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昨日才新鲜出炉,然而,在1个月前,已有网友公布33位新院士名单。记者对比最终公布的54个新院士发现,竟有32位被“猜中”,工程院新院士名单或提前泄密。

  今年11月7日,网友“微尘”在其新浪博客上发布博文称,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部分已定,最早上榜的有15人,除工程管理学部外,其余8个学部均“命中”新当选院士。11月11日,网络上再现新版本,网友“genshen”按学部详细列出2011年度两院“新院士”名单,其中,中科院34人,工程院33人。

  记者对比工程院发布的最终名单与网传名单发现,网络上的33位新院士中,除一人不在最终名单外,其余32人全部在列,命中率高达97%。

  对此,中国工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院士增选名单大约在11月中下旬才得到国务院批复。而在批复之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这份33人名单应是以非正式途径获得,或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则称,日后,工程院对院士增选将增加诚信记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院士增选办法。增选过程中,若出现材料不实、弄虚作假等不当行为,工程院将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终止涉事候选人的评审与选举,在诚信记录上记上一笔。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