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外来工子弟入学难 小学4年级转学6次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南方都市报  2011-09-06  字体:  

  又是一年开学时。北京市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遭遇关停强拆,让外来工子弟上学话题成近期舆论热点,也让广州打工子弟学校有“唇亡齿寒”之感。

  华南师范大学学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约有52万外来工子女在广州入读,他们中大部分入读外来工子弟学校和其他类型的民办学校,而入读公办学校的仅占四成。这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如何?外来工子女在广州上学还好吗?在番禺试点推行的积分入学政策一年后成效如何,能否真正有效缓解外来工子弟入学困境?

  在开学前夕,南方都市报记者调查走访了广州市多家打工子弟学校和招收外来工子女的公办学校,试图了解这些“不一样的学校”和“一样的孩子们”。

  2001年1月出生的陈小豪(化名)是外来工老陈的第四个儿子。今年10岁,因为父亲的工地项目经常换地方,也因为种种不可知的因素,包括学费,包括成绩,甚至学校倒闭,刚读完小学4年级的他,已经转了6次学。因为经常转学,儿子成绩越来越不好,老陈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而对陈小豪来说,他已经习惯了不停地换“新”学校。

  已经“习惯了”的新学校

  下4楼再爬上5楼到教室找班主任报到,老陈不忘让小豪背着书包“做个样子给老师看”。老爸去找班主任咨询的间隙,小豪站在走廊上隔着玻璃对着校园发呆。

  “又认识新同学,会紧张吗?”

  “不紧张,习惯了。”

  8月31日下午4点,即将升5年级的小豪拿着户口簿和租房合同,穿过东圃某城中村去复印报到需要的复印件,他刚转了学,第六次。

  城中村好多住户都在搭建楼房,小豪低着头走在遍地沙土水泥的路上,对新学校和新同学并没有特别的期待。

  “转到新学校,有什么新计划吗?”他沉默了一阵,摇摇头,“将来毕业了,想做什么工作呢?”“不知道……什么地方要我就去什么地方工作呗。”

  回到家,51岁的老陈已经收拾好了小豪的行李———凉席、被褥和“奥特曼”书包,带他打车去学校报到。

  为了找学校,老陈跑遍了东圃和番禺的民办学校。番禺一家民办学校的学费一年要6万,他付不起。明珠学校相对师资和教学硬件还不错,实验班一年学费才1.1万元,住宿和伙食,另外有校车一周接送。但是学校要求手续齐全,要有转学证明。

  离开学还有3天,老陈急坏了,上一所学校负责档案证明的老师手机关机,可能已经辞职了。他最后找到一个熟人,从汕头老家的一所小学盖了几个章快递回来,终于搞定了转学证明。

  熙熙攘攘的校园,班级名单贴在公告栏。教学楼的走廊上,各个班的班主任都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报到登记。

  拎着小豪的行李,老陈气喘吁吁地爬了好几层楼梯,学生宿舍的景象让他有点意外,一个宿舍12个人,上下铺的木床吱呀摇晃,其中1张床板的床梁是断的,卫生间门的门锁即将脱落,空调的电插口没接电线,屋顶2盏风扇失踪了一个。

  下4楼再爬上5楼到教室找班主任报到,老陈不忘让小豪背着书包“做个样子给老师看”。老爸去找班主任咨询的间隙,小豪站在走廊上隔着玻璃对着校园发呆。

  报完名,本应该让小豪一个人回宿舍,老陈突然又想到忘记带毛巾,还是决定把小豪带回家,“反正宿舍那么热,空调也没办法用,今天晚上先回家,明早我再送你来学校吧。”

  爸爸的车祸和转学

  给孩子换了新环境,老师讲课都用汕头方言,读一年级的小豪和读初三的二哥小武之前在广州听的是白话,回到汕头倒成了听天书,加上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成绩直线下降。

  老陈一家籍贯汕头潮阳,1990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们来到广州打工。

  当时在白云区工地打零工的老陈,一家人住在竹竿和油布搭建的小窝棚里,夏天天气热,油布卷起来透气,蚊子会成群飞进来。

  孩子们就在小窝棚里长大,每隔几个月,一个工地的活儿干完了,孩子们就帮忙收拾衣服卷起油布搬家到另一个工地。

  虽然条件艰苦,孩子们在民办学校学习都很刻苦,考试总是90多分,开家长会,老师都会让老陈先走,因为他的孩子让人放心。

  2007年的一天,老陈开摩托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汽车撞飞,醒来后,肇事车辆已经逃逸。去到大医院打听手术费要1万块,“当时很穷,搜遍了全家只有300块钱,”打听到老家医院手术费才6000多,老陈决定回老家手术养伤,妻子要照顾他也要回去,当时大儿子已毕业在学修车,老二老三还在读初中,小儿子还在读幼儿园,无奈之下,他让妻子给孩子们办了转学,回了老家继续读书。

  给孩子换了新环境,老师讲课都用汕头方言,读一年级的小豪和读初三的二哥小武之前在广州听的是白话,回到汕头倒成了听天书,加上陌生的环境,他们的成绩直线下降。

  小武没考上高中,开始了打工生涯。“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换了陌生的环境,其实也不是孩子的错。”老陈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连累了孩子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