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中学教师办“文革博物馆”教育学生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2011-11-09 字体:大 中 小
曾耀登收藏的公仔书和连环画。
从化一中学教师办“文革博物馆”教育学生
本报讯 (记者李大林)在从化城郊街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它的陈列品都是“文革”时期留下来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大到两米长的撑杆、量米用的斗,小到一枚邮票、一张粮票,还有极具当时的时代特色的物品——红卫兵袖章、红小兵腰包等,泛黄的报纸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这些物品的主人曾耀登是当地的一名中学教师,而他收集这些东西除了个人爱好的原因外,主要是为了能够教育他的学生,以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
7岁开始收集藏品
说这里是博物馆有些夸张,这里只是曾耀登家的一间房,里面陈列着他搜集了几十年前常用而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各种物品,有《毛主席语录》、红卫兵袖章、连环画、报纸、六七十年代的邮票等等,甚至还有蓑衣、木桶和推车,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回了几十年前。藏品的主人曾耀登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棍子”给记者看,上面刻着“锦华祖较合平水司码”,他说:“这杆秤是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候用过的,秤杆就一米六七,用的时候要两三个人抬,这个是我收藏的最早的东西了。”
据曾耀登介绍,他从7岁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记载历史的东西,他的“博物馆”最早的一件藏品是他小学一年级时收集的邮票。随着年龄的增长,曾耀登收集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种类也五花八门,开始是邮票、粮票、布票等票证,后来就有了连环画、公仔书、搪瓷杠子、瓷碗,再后来就是报纸、农具。曾耀登告诉记者:“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快,这些农具渐渐没人用了,我觉得挺可惜的,基本上看到一件就收一件。加上以前收集的其他种类的东西,我这里的藏品绝对不止千件。”
曾经靠做家教来换藏品
平时接触人比较多,他就“广撒网”。跟别人说了自己收藏这些东西的爱好,朋友也都很支持他,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都喜欢通知他。多达几千件藏品,光靠跟别人白要肯定是不行的,曾耀登有自己的办法:给朋友的孩子讲课做教育。
在众多的藏品中,一沓《广州日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曾耀登告诉记者,这些是他自己一张一张积攒起来的,从1971年到1975年的《广州日报》他几乎全都有。曾耀登说,报纸才是他“博物馆”里面最为自豪的藏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州日报》是他收藏的三种报纸。曾耀登告诉记者:“我最重要的藏品是这些报纸,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除了能够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那时候报纸的语言、写作手法这些,对我的学生来说也很有教育价值。”
教育是其追逐的信念
办这个私人的“文革博物馆”,曾耀登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告诉记者:“在我的价值观里面,教育是最重要的,我收集这些东西就是为了教育。”说着,他又拿出了自己已经拿相框封好的2011年11月1日的《广州日报》,然后告诉记者:“从神舟一号到八号,还有天宫一号,我都一直在关注,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