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制引争议 孩子的学习环境究竟该怎样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 2011-12-14 字体:大 中 小
如果问人们对上学时哪些人的印象最深刻,估计老师和班干部会是提及率很高的两个群体。在我们年龄尚小的小学和中学阶段,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最早在孩子们的心里树立教师形象、撒下师德种子的人;而班干部则常常是学生的核心,他们往往比其他学生成绩更好、更具备某些方面的能力,而且更具“权威”。
然而,有时候,教师和班干部也往往会捆绑在一起,有些负面的新闻。比如,前段时间四川某学校的一位女教师让班干部惩罚上课讲话的学生20个耳光,就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教师的师德与班干部的权力在类似这样的事件里被扭曲。更早的时候,时而出现的一些有违“教师形象”的新闻,以及湖北五道杠、小学生为了竞选班干部用礼物拉拢同学的报道,也让教师与班干部成为被关注最多、受争议也很多的群体。
但这几天的两条新消息似乎是对这些关注和争议的延伸和回应。近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就推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标准》中,特地写明“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讽刺、挖苦等字眼的出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同时,“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条“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的微博,掀起波澜,班干部到底该存还是该废,引起争议。
■事件解读
郑渊洁微博引发“班干部”争议
尽管郑渊洁的那条相关微博是在去年发布的,但却在这两天被众人关注、评论和转发,成为网络上被众议的热门话题。去年6月,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我们的看守所和监狱最近也严禁犯人管犯人,取缔牢头狱霸。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去年10月,他再次发表微博:“小学班干部制度就是培养叛徒的体制。老师不在时,班干部要记下‘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报告给老师……”随后,郑渊洁又在11月份时发起一则“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在教育部出台教师专业标准的同时,网友们再度把郑渊洁和班干部有关的评论拿到台前,却并没有给人以“炒冷饭”之嫌。因为对于班干部这个学生里的特殊群体,关于它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几日前,媒体爆出广东一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里,40多名学生有30多名都成了班干部,而成绩一向不错的一位学生却落选了,他为此一直闷闷不乐,引得他的母亲向媒体反映校方这样选班干部实在很有问题。官本位、权力意识在一些班干部身上的体现,使人们开始担忧小小年纪就被灌输强权意识。郑渊洁所说的,“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据报道,美国的中小学的确没有班干部,学习秩序等也无须班干部来维持。而郑渊洁的观点便由此引起许多网友的共鸣,“班干部制度导致官场化,培养学生等级观念”是他们的主要观点,当然,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当班干部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
■观点PK
郑渊洁: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
教育专家:说法太过极端,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两天来,教师行为的专业标准以及该不该取消班干部的争论在网上已是铺天盖地,对于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管理学生、班干部的制度是存还是该废的讨论已经形成了观点鲜明的PK。昨日,记者就这两个问题专访了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刘金明,对于教师讽刺、挖苦学生,以及班干部存废的问题,刘金明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此次被明确写进了教师专业标准,虽引人关注,但刘金明认为不应引起媒体的广泛炒作。“近年来,一部分教师确实因为教育理念上的偏差,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有肢体暴力的事件,也有语言暴力的情况,如今教育部将不得进行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写进标准,表示这是对老师最起码的要求,因为讽刺、挖苦学生不仅伤害学生的自尊,更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
但另一方面,刘金明也认为,如今的教师,在如何管理学生方面,也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地方。“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比较脆弱,有时候老师会反映,管深了,学校和家长都不同意;管浅了,又不起什么作用,索性,就不敢管了。”刘金明认为,教师们千万不能因为担心怕被责怪而不敢管学生,而是应该挺着腰板有分寸地进行教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惩戒,而合理的惩戒就是要出于真心,可以批评学生的行为,但不能批评学生的人格。
而对于郑渊洁在微博上对“班干部”的一番言论,刘金明认为,此种说法太过极端,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小学设置班干部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必要手段,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们之所以想当班干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可以锻炼能力。而且,学生之间也谈不上告密。总体来看,班干部还是学生里素质比较高的一部分。
而对于当班干部会不会滋长学生权力意识的问题,刘金明认为,这方面要进行正确引导。滋长不滋长和管理有关系,现实中,确实存在老师任命诸如家庭有背景等情况的学生为班干部,在这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
针对有学者提出应取消班干部让学生自治的观点,刘金明说:“学生不应自治,而是自我管理。但小学生本身不能自我管理,他们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当班干部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起码,可以培养学生在选择判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此外,刘金明认为,过去班干部被认为是班主任的好帮手,但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班干部应该成为班主任管理学生的一个途径。
■微评论
受考验的都是“教育”
一个是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标准中明确提出禁止教师讽刺、挖苦学生;一个是郑渊洁微博里“取消班干部”的建议,看似是两件事,一件说的是教师,一件说的是学生,但追根究底,都是一个教育问题。
讽刺、挖苦学生,这是在无论何时都不应属于教师的行为,此次被明确写进了相关的规则,一方面说明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另一方面,这个本来应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如果要靠白纸黑字的规定来约束,多少有些让人觉得无奈。很多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里都会挂着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假如教师们不从骨子里规范自己的师德,只靠一些明文的规定,只怕没了讽刺、挖苦,还会有另外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行为出现。
而郑渊洁的微博隔了这么久还能被网友讨论,不是因为大家闲着没事干,非要找个话题来讨论,而是因为班干部这个本应是很正面、很优秀的形象,在某些时候变了味。但人们都明白,班干部招来这么多非议,不是因为班干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成人化“官本位”倾向,导致一小部分学生享受过多优待,大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班干部的问题看起来说的是学生,但假若学校不好好规范、教师不公正选拔,被伤害的除了普通学生,还有那些当班干部的孩子,所以,无论是前面对教师相关行为的标准,还是班干部的存废之争,最终考验的,都是“教育”二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