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南理工大学2021级新生“云报到” 开启大学新征程
2021-09-06 13:51:00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讯 9月4日,华南理工大学万余名新生开始在三个校区入学报到。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共录取本科生6895人,研究生7410人,其中,博士生1138人,硕士生6272人。

  “My Pass”云报到更安全更便捷

  华南理工大学统筹推进2021级新生开学报到疫情防控工作,从严从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萌新们都能安全便捷地入学报到。学校今年特意将新生报到的时间延长为两天,引导省内外新生分批错峰报到。新生到校后,凭借录取通知书或校园一卡通,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穗康码或粤康码绿码,测温后即可进入校园。学校在门岗处设防疫检查点,提供防疫用品。新生报到首日,学校党委要求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全员深入迎新一线,校党委书记章熙春来到五山校区南门口检查防疫与准备工作,与报到的新生及家长交流,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务必耐心、细致,确保新生安全入校。

  为降低疫情风险,华南理工大学今年取消了集中报到点,启用自主开发的 “My Pass”系统进行线上报到。新生进入校园范围后,只需要使用系统中的“开学报到”功能,通过人脸识别和定位技术,即可在指尖完成“云报到“”云注册“和缴费确认。此前,华南理工将校园一卡通和《新生入学指南》随通知书一起提前寄送到新生手里。新生按照指引,激活学校统一认证账户,即可录入个人信息、查询将要入住的宿舍。来校报到前,还可连续14天在“My Pass”系统里填报个人健康状况和所在地理位置,为学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实现了疫情防控“不聚集”“零接触”。

  全流程服务更贴心更温暖

  受疫情影响,在筑起疫情防线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接触和面对面交流。如何透过疫情防线,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温暖?华南理工大学的迎新举措颇为用心。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广州国际校区都设置了迎新咨询服务和应急服务点,校内随处可见工作人员、志愿者、各种指引牌、电瓶车,随时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帮助。学校还设置了行李物品暂存点,新生来校之前可以将个人物品先行寄到学校,待报到成功熟悉校园情况后,再去指定地点领取行李。以往全家上阵拖着大包小包急匆匆赶路的场面不见了,做到了让新生和家长少跑路、少流汗。“新生入学指南很详细,学院老师也多次在群里告诉我们报到的注意事项”,电力学院本科生黄超的家长连连称赞学校的准备工作。

  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华南理工大学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入学资助体系,还在线上线下都开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更方便地申请缓交学费和住宿费。学校校长高松特意来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给正在办理手续的学生发放爱心礼包,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好好读书,遇到困难积极与老师沟通,学校始终会是大家有力的保障。

  学校还准备了军训服装券、教材现金券、受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此外,1981级高分子专业校友、惠聪供应链华园美妆联盟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曹伟,还向师弟师妹捐赠了13155瓶洗手液和3810瓶沐浴露。

  新生开学季往往是校园诈骗高发期,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多种途径提醒学生树立反诈意识,关注“广州反诈”微信公众号,并提前将辅导员联系方式通过官方渠道告知学生,使其在遇到疑惑时可以及时寻求解答。

  新专业 新书院 广州国际校区又有新亮点

  2019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开始招生,作为全国唯一“全部新工科学院”的校区,近三年发展迅速,亮点纷呈。2020年,校区获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2021年,校区成立新学院、启用新书院、增加新专业、采用新的招生方式,看点颇多。

  校区新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是大湾区唯一一家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在今年新增的3个专业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均设在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在微电子学院开设。

  校区采用“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启用了第二个书院——铭诚书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际校区设计总顾问何镜堂院士担任院长,今年首次通过综合评价招生方式招录的本科新生,将全部进入铭诚书院学习。

  “还未开学就收获了许多朋友,期待四年后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来自2021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马源均兴奋地说。校区将入学教育前置,在暑期就与新生紧密联系,线上线下开展工作,调研新生需求、组建临时班干和迎新志愿者队伍、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布置“五个一”暑期任务、举办学前体验课等,受到新生的热烈响应,更好地帮助新生提前融入集体、适应大学生活。

  为帮助萌新们提前适应广州国际校区全英文教学,校区自8月初为萌新们开设了新生先导课,包括邀请外籍老师开设线上直播课程,给新生讲解如何进行全英文新工科专业课程学习,如何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沟通和做好课堂笔记等。校区教学部门组织各学院大二学生编辑了公共课双语对照词汇表,发给每位新生提前预习。同时,还举办线上名师课堂,主题包括“新工科学习与规划”“科学与人生”等,受到新生的欢迎。

  华园新面孔能量满满逐梦未来

  “这大概是我们与华园特别的缘分吧!“自2015年9月一起考入华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临时班干开始,曾佳尉和黄明就交集不断。在本科四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相互交流、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从临时班干、班长、团支书到党支部委员,再到本科毕业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校担任“2+3“辅导员,他们已在华园“同频共振”了六年。如今,即将攻读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的两人又住进了同一间宿舍,他们期待能够继续在华园续写精彩。

  高考后曾担任社区抗疫志愿者的张洪嘉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抗疫故事,他描述道:“尽管有空调和风扇,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还是感觉很闷热。”长时间戴着手套,他的手也出现了起皱掉皮的现象,这让他深深体会到了防疫工作者的不易。今天也在现场担任迎新志愿者的他表示,会在大学期间参与更多志愿活动。他之所以选择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这个专业,是希望可以为解决国家迫在眉睫的芯片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让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在今年的新生中,31岁的梁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他第二次通过高考攻读数学专业。经历过退学和漫长的迷茫期,他重拾信心,决定再一次走进校园,用知识铺就前行的道路。“希望这一次自己能够在华园学有所成!“他对自己说。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华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