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事关高校育人质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根据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1.48%的学生有抑郁风险,仅有一半的大学生无焦虑风险(54.72%),这表明,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课题仍面临着不小的考验。近期,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不少高校在学院、系部和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营造积极有爱的校园氛围;有的高校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精准关爱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其中,善用“大思政课”也是一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好办法。
不断发挥“大思政课”育德育心作用,把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教育引领作用,将“育德育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大思政课”不止在校园的课堂中,要引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走进社区、基层农村,引导学生形成更为紧密的师生、朋辈社会支持关系,锻炼日后步入社会的适应性和抗挫折能力。
比如,在我们过去的18年高校咨询经验之中,通过测评后发现,对于不少处于心理问题恢复期、需要恢复社会功能的同学们来说,志愿服务是一种很好地帮助他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不断治愈的好形式,志愿服务是一种以助人为出发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从事这一群体的人群,大多是积极善良的志愿者们,处于心理恢复期的大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积极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处于心理恢复期的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励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行为充满了意义,实现了“意义疗法”的治愈效果。
不断延伸“大思政课”育人链条,帮助学生成人、成长,缓解就业创业负面情绪。从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中分析,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各种各样,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主要诱因也有较大的差异,前者主要是“个人职业规划”,而后者主要是“人际交往关系”。面对上述这两个问题,不妨通过拓宽“大思政课”的育人链条,来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首先,在“大思政课”中要有的放矢地聚焦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等话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在该领域擅长的专家现身说法,其他高校也可以把相关思路纳入教学改革当中,不断推动课程更贴合大学生的生活和紧跟时事,以更好地降低他们的焦虑和压力情绪;其次,“大思政课”要提供更多元的授课和互动方式,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思政教育素材,在确保不给学生增添压力的同时,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成长、动手实践的平台,不以“唯分数论”的单一标准评判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学即考”到“学有思”;最后,加强“大思政课”联结学校和社会关键性功能,在以往的案例中,即便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不少大学生仍对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很不清晰,甚至感到迷茫,这是因为大学生没能很早地接触社会,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因此,“大思政课”应当赋予更多大学生走进社会、提早接触工作经验的机会,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等形式,提早“预习”自己所在专业的工作领域,不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清个人职业规划,降低就业创业的迷茫,相当于给他们注入了“强心针”。
比如,2014年起,为了给恢复社会功能的大学生提供公益平台,我们在学校的创业工场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的社会组织,累计带动25000名高校大学生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之中,涵盖青少年服务、乡村振兴、巾帼关爱等领域。在高校实践当中,这一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逐渐演变成了“大思政课”的载体,以往思政课教师找不到学生实践平台等情况得到改变,学生由“当看客”转变为“主动做”,而思政课教师能够结合这一平台,不断设计各类实践活动,如艺术类院系开展“美育+”志愿服务活动,让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投身青少年“美育+疗愈”的过程之中,既奉献了社会,又疗愈了自身;再者,我们实施的“珠遵协作”——珠港澳青年跨省乡村振兴项目也有了很好的成效,通过“走进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家乡”“与三个好人一起振兴乡村”等活动开展覆盖350余名粤港澳籍青年、持续93天的跨省实践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在“意义疗法”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推动他们探索自身爱好和就业创业方向,项目中,几位外国语学院和商学院的同学在“大思政课+助农直播”中设计创业项目,并于2022年底成立了公司,至今带动就业8人次,拉动山区经济增长约65万元,实现了“大思政课”的实践转化。
善用“大思政课”对于塑造高校“心灵之花”至关重要,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培育大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宠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全方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蒋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学讲师、咨询师,珠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杨昕,硕士,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思政课一级教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