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思政引领力:教育强国的筑基之石
2024-11-26 10:52: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 琳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思政引领力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在这“六力”中,思政引领力被置于首位,发挥着统领作用。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引领力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其在引导、带领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中的伟大力量。

  一、思政引领力的内涵与特点

  思政引领力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政引领力是“思政”自身蕴含的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功能的集中体现。思政引领力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它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引领力的特点:一是思政引领力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旨在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具有渗透性。思政引领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等多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具有创新性。思政引领力在继承传统思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思政引领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塑造正确的价值导向

  思政引领力通过引导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使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导向不仅能促进师生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领力蕴含的价值导向意蕴,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夯实教育根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二)提升教育质量

  思政引领力通过加强思政教育,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此外,思政引领力还通过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促进教育公平

  思政引领力通过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它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思政引领力,还能够使师生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帮扶落后地区教育的伟大事业中,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四)推动教育创新

  思政引领力对于激发教育创新活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首先,思政引领力促进教育理念的革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和时代性、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其次,思政引领力倡导运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三、加强思政引领力的实践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加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为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更新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国家安全观等新时代元素。一方面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作为课程内容支撑,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聚焦时代,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使得课程内容既把握时代脉搏、反应时代发展,又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化学生“四个认同”。此外,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在解答学生生活困惑的过程中切实增强课程内容的感染力和引领力,不断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政教育课程。要在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实施思政教学。要坚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重在培养其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则重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既确保教育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又实现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思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进行相关实践调研,通过实践获得真知。以实践为导向,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中能够有效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使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悟情明理”,实现知行统一。

  (二)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能够有效提高思政引领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对思政课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活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学场域,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有针对性地通过社会化媒介为不同学生群体发布课程相关资讯、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在线讨论,丰富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无声地方式影响学生思想。

  推行项目制教学:项目制教学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开展的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此外,教师应合理设置项目制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和辅助,确保项目设计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入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通过模拟或创设一种生动形象、可感知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通过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情”与“境”的融合。最后,要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学生作为情境教学的核心主体,良好的情境体验能提高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情境教学在思政课中发挥出最大效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在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加强校园文化传承、创新为关键,践行文化育人。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能够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底蕴,如校史故事、杰出校友事迹等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校园景观、文化标识。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域和文化特色,如民族风情、地方艺术等,融入校园建筑和建设中,使校园文化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不失本土色彩,形成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品牌。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各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师生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展览等,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新时代,通过组织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沙龙、志愿服务项目、学科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加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承,又能为文化育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要立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现实要求,鼓励师生进行文化创新,如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或是将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强化家校合作与社会协同

  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举措。既要发挥家校社三方优势,又要形成有机联动,加强沟通协作,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践。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通过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能够切实形成教育合力。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要明确家校权责界限,避免发生“学校教育家庭化”和家长过度干预学校教学的问题。同时要创新沟通渠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畅通家校沟通对话途径,避免家校沟通模式出现单向化倾向。要结合时代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家校沟通机制,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共育活动对于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家校共育活动,如家长学校、亲子阅读、开放课堂等,邀请家长来校听课,走进课堂,体会在校学习氛围,更新家庭教学理念,了解孩子学习表现,增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校之间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争取社会支持: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一方面,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如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为思政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挖掘社会资源,拓展思政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科研院所、博物馆和纪念馆参观学习、实地体验,与周边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学生思政教育实训基地,将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思政课的课程实施中,构建校社育人共同体。

  (五)加强思政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

  教学评价是促进思政教学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反馈机制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对师生的思政教育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首先,完善评价指标,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其次,丰富评价内容,除了理论知识考核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如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品德表现。最后,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动态性。

  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要制定相关表彰政策,对在思政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如设立思政教育奖学金、优秀思政教师评选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精神荣誉激励,充分展示师生的突出表现,鼓励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培育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表彰政策以及优秀师生典型代表的宣传,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学生进步的文化氛围。

  建立反馈机制: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建立思政教育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能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和实施路径。要建立便捷有效的反馈渠道,如设置意见箱、开放线上反馈入口、举行座谈会等,鼓励师生积极表达对思政教育的看法与建议。此外要注重反馈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对于紧急问题要迅速进行响应,对于普遍性和长期性问题则要展开谈论,研讨解决方案。通过反馈机制,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思政教育质量实质性提升。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筑基之石。加强思政引领力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和实施路径,旨在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加强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将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思政教育经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思政引领力为基石,共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现实路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9JD710024、教育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构建乡村振兴‘情思能行’综合人才实践育人大平台”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