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大思政课”的探索与实践,开拓与延展了传统思政课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明确了基本方向。如何建而有用、教而有方,让大中小学教师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总体思路,共同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金课”,亟须对“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进行重构。从教学层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队伍、教学平台等方面着手,以融合“主题与专题”双题教育、融合“案例与翻转”双式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双融教育、融合“校内与校外”双师教育、融合“线上与线下”混合教育等“五融合”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融合“主题与专题”双题教育,构建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坚持“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相融合,依据“时代性、针对性、系统性”原则,围绕一个中心思想、价值观念,设计并在大中小学实施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性、实践性、趣味性”,对主题教育进行细化和深化,就某一具体方面或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开展“法治教育”这一共同教育主题,可在小学阶段设置“法治启蒙与行为规范”专题,通过寓言故事、儿歌等形式,传授基本的法治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在中学阶段,可设置“青少年法治教育与自我保护”专题,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特别是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大学阶段,可设置“法治伦理与实践研究”专题,深入探讨法治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普法能力和研究能力。
融合“案例与翻转”双式教育,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坚持“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融合,既通过“举例子”的生动直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以调整教学顺序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提升“博学—审问—慎思—思辨—行动”的综合能力。
融合“理论与实践”双融教育,强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知行合一”,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活动,深刻感受社会发展脉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融合“校内与校外”双师教育,构建多元化的大师资体系。坚持“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相融合,打造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党政管理干部”等组成的校内教学团队,以及组建一支由“学者、教育家、优秀校友及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等组成的校外导师团队,从而构建一支专兼职、多元化大师资队伍,校内校外联动、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成长。
融合“线上与线下”混合教育,打造全方位思政教育平台。坚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既发挥线下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保持师生面对面良好互动,又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广泛覆盖,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有效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一体化”。
以“五融合”建设“大思政”课,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凝聚协同育人合力,拓宽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各学段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共画“大思政课”同心圆,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