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2025年传媒春茗活动
2025-02-13 19:40:0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月13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十六,伴随着新春的余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了2025年传媒春茗活动。来自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在线、深圳特区报、晶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深圳新闻网、深圳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深圳卫视、腾讯新闻、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香港商报等近百位全国及省内外新闻工作者齐聚神仙湖畔,共同见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展新图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与新上任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第九任校长卢煜明教授携两校大学主管人员代表一同出席了活动。

  徐扬生校长与大学主管人员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实例向媒体朋友们介绍了大学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之后通过问答、新闻采访等环节,让媒体多角度了解了港中大(深圳)的办学进展和师生风采。

  春茗活动当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还举办了“外科微创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心揭牌仪式”和“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暨国际人工智能论坛”。“外科微创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心”致力于推动前沿研究与医疗教育及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心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从基础解剖学、腹腔镜技术到机器人手术的完整培训体系,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局限,推动了医学教育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培养“AI+医学”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大学发展史上的第八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己任,致力于实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突破,着力培养顶尖专业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也标志着大学又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历程。

  传媒春茗活动后,针对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和深圳市人工智能的发展,徐扬生校长接受了媒体群访。他在采访中表示:“深圳市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深圳市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完备的产业链,对于产业落地应用、技术产品的推广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深圳拥有独特的制度创新优势,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可以帮助人工智能产业汇聚源源不断的资源,产生非常强的辐射作用。”

  徐校长强调:“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实力,不仅取决于技术、产品和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和国家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人才,大学将汇聚一批具有顶尖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体系,从AI Core,到AI+,到AI for,与大学其他学院共同形成跨学科合力,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路径。此外,港中大(深圳)将充分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资源,锐意进取,致力于成为区域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发展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港中大(深圳)自2014年创立以来,始终将传媒视作连接大学与社会的重要纽带,通过搭建深度沟通平台,既向长期关注支持大学发展的媒体界友人表达谢忱,更着力展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智启新程,育见未来:第八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为了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趋势,响应国家及地区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结合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大学的第八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由国际人工智能专家范剑青教授担任创院院长。

  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从三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是构建前沿学科体系,深化AI核心能力。人工智能学院汇聚了一大批世界顶尖学者,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紧密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和前沿方向展开,同时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国际化特色,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科生态。

  二是推动AI的跨界融合,赋能多元学科创新。大学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金融、生物、信息、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这些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顶尖人才。我们将积极借助大学国际化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学会用科技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港中大(深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拓展办学规模、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重大举措。人工智能学院将汇聚全球优秀科研人员与学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积极推进前沿科学研究,响应国家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精挑英彦,广纳贤才:生源质量名列前茅

  大学录取生源质量非常优秀,已连续第九年成为凭高考成绩录取的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在绝大多数省市的理科/选考/物理类的最低录取分位列各省市考生前2%以内;文科/历史类在绝大多数省市的最低录取分位列各省市考生前1%以内。2024年,大学在粤浙沪鲁闽苏六省(市)实行综合评价测试吸引了近2.6万名考生报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共录取1054名综合成绩优异的考生,平均报录率达24:1。

  2024年,大学首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备受当地优秀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同时,大学积极拓展海外招生渠道,2024年秋季学期,我校共录取243名国际本科生,占当年本科新生总数的13.4%。国际本科生数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群体进一步多元化。

  学科精筑,贤师汇聚:卓越师资引领创新之路

  大学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大湾区的人才需求,规划了四大学科群:经济金融、计算机数据科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迄今为止,这四个学科群的发展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目前,大学已设立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公共政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八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2025年,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个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共拥有30个本科专业,开设46个研究生(硕士、博士)项目。在最新发布的2022-2024年UTD全球商学院科研贡献排名中,大学经管学院凭借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成功跻身世界百强,高居中国内地高校商学院第三名。数据科学学院数据科学理学硕士项目连续三年取得QS商科硕士中国第一;在过去十年中,机器人学科在CSRankings机器人领域多次被评为中国第一。

  大学以世界顶尖大学为标杆,面向全球延揽人才,截至目前,学校已汇聚700余人的世界顶尖学者队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6名、逾40名国内外院士、百余名国家级人才,共109人次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World’s Top 2% Scientists 的名单中,我校教授共入选84人。

  四海交融,牵手世界:点亮国际交流的璀璨星空

  自建校以来,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搭建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助力学生接轨全球发展。目前,已与全球150多所一流院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260多个形式丰富的合作项目。合作院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耶鲁大学等。2024年我校共遴选1048名同学参加各类境外学习项目,目前在校学生中具有境外学分学习经历的比例超过60%,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2024-25学年,我校斩获牛津VSP项目录取名额中近七成的19个席位,人数较去年翻倍增长,且连续五年领跑内地高校。在推动学生“走出去”的同时,大学将全球合作伙伴“迎进来”,2024年,我校共接收169名来自27个不同国家的交换(流)生。

  科研精进,创新领航:助力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

  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全力推进高水平研究平台与源头创新。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省、市级和校企合作等高水平科研平台100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平台12个,市区级平台34个,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4个,校企联合实验室37个等。同时,大学鼓励协同创新,与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已累计承担国家重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纵向及横向合作项目1300余项。大学聚焦前沿科技创新,高端学术成果竞相涌现,已累计发表论文7200余篇/部。2024年,我校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自然》(Nature,影响因子50.5)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在极具影响力的《柳叶刀》(The Lancet,影响因子98.4)上发表评论文章1篇。

  全人培育,德才兼修: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的高层次人才

  大学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全人教育培养理念,实行通识教育和书院制,截至目前,大学已有逸夫书院、学勤书院、思廷书院、祥波书院、道扬书院、厚含书院、第七书院七所书院。书院教育打破学院与专业壁垒,汇聚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营造密切交流、共同成长的氛围,助力学生建立宽广的人脉及学术网络。大学传承港中大享誉全球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坚持四年必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实践能力。此外,大学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成为有灵魂、有情感、有担当、有温度的精英。

  两校携手,湾区筑梦:共建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传承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一甲子以来享有盛誉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两校发挥香港“一国两制”和深圳“双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共同推动“一个品牌,两个校园”战略愿景的实现,为湾区建造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起,两校共同开设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2024年,两校合办“双主修”项目新增“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及X”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让学生于深港两地校园修读的双主修本科课程。

  另外,两校在基础教育领域亦开展紧密合作,携手开设“国优计划”教育硕士课程,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致力于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教育延展,社会联结:扎根深圳提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扎根深圳,致力于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与前海合作建设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和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了港中大(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和深圳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中心等平台。

  此外,大学积极拓展社会化链接,围绕医疗、艺术、基础教育等领域,通过创办附属学校、附属医院,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辐射至更广泛区域,在当地赢得良好口碑与社会赞誉。

  校园焕新,环境育人:教育蓝图次第绽放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已蝶变为生机勃勃的万人校园。大学楼宇总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音乐学院项目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竣工交付;医学院项目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计划2026年年底完成竣工交付。

  育英铸才,大学担当:肩负使命培育未来领袖

  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已培养了七届本科毕业生,九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五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国内知名高校就业率前列。毕业生不断突破、勇攀学术高峰,获各类顶尖院校垂青,超过8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超过70%的学生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五十大学的学位。

  就业的学生中,约九成在北上广深、中国香港等一线城市工作,入职名企包括华为、腾讯、微软、IBM、花旗银行、中金公司、宝洁等,平均年薪为17.08万元人民币。随着香港特区IANG工作签证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我校毕业生,学生的就业地点选择也因此更多元、更国际化。

  大部分研究生毕业生进入深圳、广州、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知名大型企事业单位、头部券商工作,如国开行、中国银行、北交所、谷歌、腾讯、华为、阿里云、亚马逊、宁德时代等;部分毕业生进入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及研究院担任博士后或研究员。

  融汇创新,锐意进取:立定脚跟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在未来十年里,港中大(深圳)将在各个方面提升全球影响力:在学科方面,建成15-20个世界一流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科研方面,继续按照国家及大湾区的战略需求,建立基础性、前沿性、跨学科的科研平台和技术转化中心;继续深化与香港中文大学及国际高校合作伙伴的创新合作,将大湾区打造成国际高等教育的高地与枢纽。我们要砥砺奋进,锐意创新,把这所学校建设成为国家中外合作示范性大学,在2035年建成国际化一流研究型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马明霞 潘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