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东教育集团均和小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的引领下,聚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培育,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5年2月13日,学校举办了以“启航科技梦·共绘未来图”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暨第四届科创节开幕式。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南粤百杰马於光院士和几位科技教育前沿工作者莅临校园,为均和学子带来新学期的科技第一课。
启动仪式·唤醒科技梦想火种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拉开了开学典礼的序幕。袁予湘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宣布“AI启智慧,科创向未来”科创节正式启动。袁校长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科创节活动,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积极探索科学的奥秘,努力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用科技的力量创造美好的生活。随后,语言艺术节目《科学的种子》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回顾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奋斗历程。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互动实验·点燃科技探索热情
学校有幸邀请到了广东科学中心的张亚伦和叶瀚刚老师带着引人注目的智能科技新星——机器狗走进了校园。伴随着欢快动感的音乐,机器狗随着旋律灵活摇摆、轻盈舞动。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纷纷想要近距离一睹这位“智能舞者”的风采。
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倍特生命科学实验室创始人——吴盟博士,也为同学们带来无比精彩的科学实验。
在“火热的火焰”实验中,吴博士将手浸泡在一种神奇液体后,又置于燃烧泡沫之上却毫无损伤。随后,又进行了“冰冷的液氮”实验,在液氮-196°的低温下,鲜花瞬间冰冻,而吴博士直接将液氮倒在手上,手同样奇迹般地未受损伤,这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探究兴趣。最后,吴博士模拟了“粉尘爆燃”实验,在密闭袋子里点燃微小明火,扬起的面粉瞬间引发了爆炸,袋子被冲击力弹出,瞬间的爆炸引发了同学们的惊呼。
此次的互动实验让同学们见证了科学实验的神奇,也燃起了同学们科技探索热情,一扇通往创新思维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科技第一课·助燃科学梦想新程
在开学典礼圆满结束后,各年级纷纷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科技第一课。
低年级:炫酷科学秀,思维“燃”瞬间
吴盟博士团队面向一二年级学生,精心准备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科学秀活动。活动中,吴博士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传染病防控的科普知识,强调了科学防疫的关键性。随后,他巧妙设计了一场互动十足的“捉妖”游戏:他将孩子们手掌上的葡萄球菌形象地比作“小恶魔”,借助显微镜,通过荧光喷雾、取样、染色等步骤,引导孩子们亲眼目睹微生物世界的奇妙景象。
这场科学秀不仅让孩子们纷纷立志成为“洗手小卫士”,更激发了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拓展了科学探索新天地。。
中年级:Ai趣讲座,知识“涨”不停
广州雅酷科技的许链老师为三、四年级带来了有趣的AI讲座。许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向同学们展示了AI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带来两款由小学生自主研发的AI作品——“隐藏式收集霸凌及心理健康检测装置”和“智忆伴侣”。孩子们在聆听这些作品开发过程和技术原理时,无不流露出钦佩之情。他们更是上台与AI小智进行互动,面对面感受了AI科技的魅力。
高年级:院士校园行,认知“破”界限
“院士校园行“是本次开学典礼暨科创节开幕特别策划活动,中国科学院马於光院士为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启迪心灵的教育盛宴。
马院士先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用亲身经历向孩子们传递了坚持的力量。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就,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然后,马院士开启了《奇妙的有机半导体》专题讲座。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半导体材料原理及应用知识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声。马院士还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拓宽自己的科技视野,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与院士互动,问题涉及科学原理、技术应用及亚冬会科技热点等多个方面。马院士俯身倾听每个稚嫩的提问,以"科学家爷爷"的亲切姿态,用生活化的比喻拆解尖端科技。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与科学巨匠零距离对话的喜悦和自豪。
此次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是体育东教育集团均和小学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在这个科技赋能的时代,学校始终坚守初心,每年精心策划并举办科创节,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力量,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助力孩子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刘家良、林怡璇、何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