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电白汉山(雷锋)学校:锁王润匠心,雷锋育桃李
2025-02-23 14:57:00
中国教育在线

  电白汉山(雷锋)学校作为广东省民办教育领域的标杆,其办学特色与成果体现了创始人黄德明董事长“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理念。

  一、实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从“锁王”到教育家的跨界实践

  黄德明以“粤西锁王”闻名,创办汉山锁业集团并推动其成为粤西最大制锁企业。他通过实业积累反哺教育,2002年投入近4000万元创办电白汉山学校,坚持“民资公办”模式,按公办标准收费,并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他提出“环境育人”理念,学校硬件设施高起点建设,例如课室门板采用进口红木、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甚至为教职工子女提供免费入托和助学支持。这种“实业家办教育”的模式,将企业家的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实践,为学生树立了“学工结合”的典范。

  

  二、雷锋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

  1、“三维度”德育体系

  学校将雷锋精神与课程、实践、评价结合,开发特色德育课程,如“雷锋班级”评选、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歌曲传唱,组织师生志愿服务队28支,累计公益活动470余次,服务时长超2.8万小时。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优良率连续五年达98%以上,家长满意度96.7%。

  2024年10月举行“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因代代传”演讲比赛。

  

  2024年11月隆重举办了“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因代代传”红歌大合唱比赛。

  

  每年3月开展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志愿者活动。

  

  学校早在2012年就被评为“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和“茂名市德育示范学校”。

  
  

  2、35亩劳动农场:从“学农”到“育人”

  学校开辟35亩农场,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参与种植、收割全过程。类似德阳中学“耘梦农场”的实践,该校通过劳动强化学生“爱农爱劳”意识,将书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模式与耒阳正源学校的“爱心助农”活动异曲同工,均以劳动为载体传递社会责任。

  
  
  

  3、雷锋文化空间建设

  学校打造雷锋主题展馆,展品融合长沙与抚顺雷锋纪念馆资源,于2024年5月建设完成的雷锋事迹展馆,将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展馆将全面展示雷锋的生平和精神内涵,通过丰富的展品、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师生们能够深入了解雷锋的事迹,感受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并通过书法示范校推广汉字文化,将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形成“文化育人”特色。

  2024年12月26日举行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素质教育成果展。当日共收到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绘画等师生作品2000余幅,每一件作品都体现着参赛者的慧眼、巧手和匠心。此次活动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也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

  1、法制教育创新

  学校与阳西县、电白区人民检察院联办模拟法庭,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

  
  

  每年12月4日是我国法制宣传日,也是我国宪法日;在法制宣传日来临之际,2024年11月22日荣幸地邀请到了电白区人民法院来校精心开展“法润校园,守护成长”法治进校园活动。

  

  2、家校社联动机制

  借鉴外地“三方共育”模式,该校组织亲子义工队,将学雷锋活动延伸至社区,如帮扶留守儿童、环保宣传等,形成教育合力。

  
  

  3、食堂管理与健康理念

  学校食堂注重食品安全与营养,优先采购本地绿色食材,如耒阳正源学校通过助农采购保障食材质量,既支持乡村振兴,又为学生提供健康餐饮,获区市领导肯定推广。

  2024年5月14日茂名市政府副市长、茂名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梁荣杰一行莅临我校进行视察食品安全工作。

  

  学校食堂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为师生提供健康、营养餐食的原则。其食材均经过精心挑选,确保新鲜度极高,每日都会进行严格的质检,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在菜品设计上,食堂注重荤素搭配的合理性,既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肉类菜品,也有各类新鲜时蔬,满足了师生对营养均衡的需求。这样的食材选择与搭配,不仅让师生吃得放心,更吃得健康。

  四、 社会影响与政策推动

  黄德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其提议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建议》,推动政策层面对民办学校德育创新的支持。其经验被收录于《广东民办教育创新发展案例集》,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课程+实践+评价”模式。

  电白汉山学校的成功,既是黄德明个人“实业报国”理想的延续,也是民办教育探索特色德育的典范。通过融合雷锋精神、劳动教育、传统文化与法制实践,该校构建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生态,为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经验表明,教育创新不仅需要资源投入,更需将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内化为办学基因,方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通讯员 陈道宗、吕俊华、黎永研、呂润霖)

编辑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