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在家上学” 引争议 公立学校模式受到挑战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广州日报  2011-12-07  字体:  

  老板辞职创办“在家上学联盟” 引发公众争议

  超过1000个家庭参与实践 各创“中国式在家上学”

  “我,一妇男,带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学:大女儿7岁,不上小学;小儿子两岁半,不上幼儿园;外甥三四岁,不上幼儿园。”一年前,徐雪金在网站上发帖时,没有想到会因此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2010年12月,辞去“老总”职位的徐雪金创立了“在家上学联盟”,迅速吸引了各地家庭的会聚,目前注册的会员数达3800多人,网站日均点击量超20万。“在家上学”声音的壮大,使这一族群进入公众视线。

  目前,“在家上学”的孩子就读也出现了新模式——不少家庭保留学校的学籍,“课程”部分在家完成,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这是其就违反《义务教育法》质疑做出的调整。孩子能在家待到什么时候?到了高中、大学阶段,就学之路何去何从?“在家上学”真能跳离议论纷纷的“体制教育”吗?

  “爸爸,老师总是批评我,她好凶。”2009年的一天,女儿的一句话在徐雪金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几十个人关在一个教室里,天天有永远写不完的作业,一点自由都没有。”于是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让女儿在家上学,不再去学校。

  怎么上学?

  “想玩什么玩什么”

  徐雪金是江西景德镇人,2003年初到浙江义乌,经过打拼创立了一家从事出口生意的公司,2009年正是公司生意红火的时候,他却出乎意料地辞去了老总的职务,带着一双儿女回家当起了“全职奶爸”。

  不过徐雪金的“家庭教育”并没有赢得家里长辈的支持,当被问及每天对孩子的“学习”如何安排时,他说:“就是带他们玩,想玩什么玩什么,有时候会读读古诗,看看书。”他说这是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尊重儿童的自我选择权。徐雪金曾在论坛上发表过一篇被网友誉为“教育经典”的文章,其中提到“工作是儿童的权利,在家庭生活中,儿童的工作和学习一样重要”,“等我女儿十岁以后,我会尽可能地让她去参与一些社会服务,做志愿者的工作,开拓她的视野”。他说:“在家上学,不等于把孩子关在家庭这个真空的环境中,而是给孩子更多在学校没有的自由。”

  也有人质疑这位“奶爸”的家庭教育方式,7岁的女儿曾提出想回学校,徐雪金“劝说”的方式是:“老师会骂你,作业很多,天天被关在学校里……”他认为对孩子来说,家庭很重要,跟父母待在一起很重要。为了不让课程“干巴巴”,他特意买了一部MP3,把“课程”灌录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上课”。课程内容以“音乐加故事”为主,选取国外经典民歌、儿歌和童话故事播放给孩子听,每一至两个星期为一个周期,然后更换内容。

  今年7月,他带着儿女来到瑞典马尔默,“想看看西方的教育是不是更好一点”。他把儿子安置在一家幼儿园,女儿在一所语言学校。期间,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念头:“等过完年,我就带孩子回国去,国外的教育虽然要好一些,但还是比不上在家上学的优势,满足不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已成潮流?

  美国200万家庭实践

  “对孩子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反思家长在教育里的参与度和重要性。”从最初缺少概念,到逐渐有所感悟,徐雪金对这种教育的新形态产生了浓厚兴趣。2010年12月,他在义乌成立“在家上学联盟”,意在把全国“在家上学”的家庭联系到一起,共同学习、探讨。

  “我想在家上学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挑战。我希望孩子能够自然成长,比如孩子需要一些食物,那我会提供给孩子食物,然后教孩子跳起来能够着食物,就可以了。而不是硬逼孩子吃下一大堆对孩子没用、也消化不了的食物。”他说。

  目前,“在家上学”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在美国有200万个家庭选择在家上学,“在家上学”已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中国式的“在家上学”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且质疑的声音一直不断。“目前注册联盟的家庭有4000多个,真正实践的家庭大概在1000个左右,大部分持观望态度。”徐雪金说,建立“在家上学联盟”,就是希望打破“孤军奋战”的现状,让大家互通有无,成为一个社区形式的组织。

  在“在家上学联盟”官网上,除了有各类教育信息、欧美家庭实践经验分享等内容,还有“同城盟友”和“联盟群”。目前,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南昌和深圳等城市的家庭都建立了“联盟群”。从网友分享的信息看,在家上学也有各种模式——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功课;有的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家长偶尔辅导;有家庭互助式,几个家庭组成小组,定期给孩子们交流的机会,或者开设家长独自一人无法辅导的课程;也有从“互助组织”升级为“互助学堂”,家长们组成委员会,共同决定老师的聘用、教材选择和教学模式;还有经验成熟的互助学堂转型成为现代私塾,面向社会招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