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市逾4000辆校车排查安全隐患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南方日报 2011-11-24 字体:大 中 小
甘肃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接送幼儿园车辆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后,学生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深圳市教育局昨日向媒体通报称,目前深圳的“校车”有4000多辆(该数字包括中小学自有校车、学校租用的校车、社区自有车辆),每天有10多万学生乘坐校车上下学。正宁校车事故发生后,深圳市教育局已要求各单位立即组织开展校车安全隐患排查。
市教育局还解释称,深圳没有公办学校配校车相关规定,因为一直以来,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没有安排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如校车要办理《校车许可证》,严格按照《深圳市校车交通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由车主单位向市公安车管部门提出申请。
深圳校车有三种营运模式
据介绍,深圳的校车最早出现于1994年,当时主要是幼儿园使用。进入21世纪后,深圳机动车辆猛增,校车数量也日趋增加,目前深圳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下同)自有校车2943辆,学校租用客运车用作校车的1000多辆,社区自有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300多辆。而据统计,目前深圳每天有10多万学生乘坐校车上放学。
记者从市教育局提供的《深圳市学校自有校车》统计表发现,2943辆自有校车中,公办学校(幼儿园)校车数量为357台,民办学校(幼儿园)校车数量为2568辆。而宝安区的自有校车最多,达到1068辆,其中公办学校(幼儿园)为189辆,民办学校(幼儿园)为879辆。排在第二位的是龙岗区,自有校车总数为859辆,而其中民办学校(幼儿园)就占了773辆。
据介绍,目前深圳校车主要有三种营运模式,分别为财政拨款购车、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购车、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车(有校车资质)。
在财政拨款购车模式中,又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为公办中小学购买并办理了校车许可证,主要用于接送学生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用于学校行政办公用车,接送教职工上下班,没有向师生收取任何费用;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向学生收取一定金额的乘车费,属于保本甚至是亏本运营。
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购车是指免费接送居(村)民子女上下学,由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负责相关费用。而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车(有校车资质)模式,主要是一些寄宿制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车用于周五、周日接送学生,由学校每车指派1—2名随车管理员负责接送管理,所需费用由学生家长均摊。
校车要做到“12346”
据市教育局介绍,由于深圳一手抓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一手抓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努力防患于未然,近些年来深圳没有发生任何群死群伤和其他重大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记者了解到,针对深圳校车数量众多的情况,为从源头上管好校车,深圳早在前些年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校车管理的系列规章与制度,并在校车安全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运作规范,概括起来就是“12346”,即“一种颜色”、“两个证书”、“三道防线”、“四条禁令”和“六定管理模式”。
按照相关规定,学校自有校车统一喷涂标准黄色;校车必须有《校车许可证》和《校车驾驶认证》;要建立学校一级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市、区教育局一级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市一级的校车安全管理协作机制;禁止校车“超编”(超出备案范围)、超龄(超出车辆使用年限)、超载、超速;还要定人(固定驾驶员、随车管理教师)、定车(固定班次)、定座(固定学生座位)、定检(定期检测维护)、定线(固定接送线路)、定时(固定接送时间)。
另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已有2625辆校车安装了校车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过对校车实施实时监控,校车安全运行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已要求各单位开展校车安全隐患排查
今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县小博士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发生了重特大交通事故。据介绍,深圳市教育局于17日下午紧急召开了全市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已要求各单位立即组织开展校车安全隐患排查,严防校车安全事故发生。
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校车驾驶员的管理与培训,增强校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严防校车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二是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立即停止使用;三是如发现校车违规行为或家长租用社会非法运营车辆接送学生的,立即向公安交警、交通管理等部门举报,并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查处。
11月21日,市教育局还联合市公安交警局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设置了52个查车点上路检查校车。
针对有市民反映龙华、坂田等区域学生上小学不便的问题,市教育局昨日也回应称,确实存在龙华、坂田街道的个别公办学校由于招生辐射的学区较大,客观上给家长接送学生造成影响的问题。之前各有关区教育局也联合交警、交通、街道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并通过增加公交线路的方式来解决,但由于在学生上放学高峰期车次安排密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实施情况还不太理想。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通过完善交通配套等措施来系统解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