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国际化” 与香港联合办学可获得什么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 作者:南方都市报 2011-11-17 字体:大 中 小
■ 核心问题
深港联合高中到底由谁来办?怎么办?
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前期的摸索
转眼间,港人廖翔显在深圳工作已经10年。10年前,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学校———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成立,廖翔显被聘任为港方校长。10年来,这所民办学校接收了大量居住在深圳的港人子弟,使他们免于跨境求学之苦。
引进香港知名高中到深圳联合办学,其改革力度自然比举办一所港人子弟学校或者港资民办学校大得多,但廖翔显对此并不乐观,“首先要厘清合作方是谁?联合学校的性质是什么?”
毫无疑问,深港联合高中一旦成立,其主要生源将是那些准备出国或者报考香港高校的孩子。但联合高中的举办者是谁呢?目前香港的高中主要有公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等类型,大部分的学校属于资助学校,由非盈利的社会办学团体利用政府提供的教育津贴进行办学,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则大约只占学校总数的两成。
香港教联会副主席胡少伟认为,香港高中多数是由社会办学团体兴办的非盈利模式,本身并不考虑太多的经济利益,跨境办学对于这些中学来讲吸引力可能不大。廖翔显进一步说,香港的公办高中和资助学校基本不可能来深办学,因为他们拿的是香港的资源,香港福利不可出境。
那么,香港比较有意愿来深办学的只有私立高中了,如果他们和深圳政府或者公办学校合作,摇身变成公办学校,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学校将由谁来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能不能全部用香港或者国外教材?”廖祥显说,内地公办学校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目前他看不到深圳教育部门会有重大改革的魄力来破除这些制约。
“就是我们这些民办学校都面临诸多限制。”廖讲了一个故事,他曾想借鉴香港的“童军”制度,在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搞一个类似的学生培训试验,但教育主管部门不批,从这个角度来说,廖翔显认为深港联合搞大学还更容易点,因为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成熟,大学资源更多样化,很多是靠社会上的资源。而高中却不同,面临的制约更多。
排除上述选项,如果深港两地联合办高中,似乎走民办校的道路会更顺畅。“但这个市场会有多大,我不是很乐观。”廖翔显说,深港联合高中的优势必然锁定在升读香港高校或者出国留学,但现在深圳的很多公办名校,比如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深圳实验学校的国际教育已经做得很好,“草创的民办学校肯定无法和他们竞争,生源必定要退而求其次。”
胡少伟认为,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地,广东省内综合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高校并不多,深圳本地高校则只有深圳大学比较有名气和影响力。在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愿意将小孩送到国外读书,香港高中教育与国际的接轨程度要优于内地,除了语言能力较强之外,相对于内地学生,香港学生在社会服务和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果合作办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受到社会的肯定,联合办学对于想出国深造的这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市场较小但并非没有市场。
但他同时指出,深圳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只是表达了联合办学的意愿,要真正实行还需要两地政府部门和办学团体的协商,落实土地、校舍、资金等办学条件,这需要几年时间才可以。他建议,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前期的摸索,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的计划,操作难度也会比较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