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赋能与释能融合,振兴乡村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三区”送教专项活动
2021-12-23 11:27: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如何让乡村孩子们轻松快乐学习,如何让乡村教师们迅速提升教学质量,如何让学校发掘出自己的教育特色,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教育,成为振兴乡村教育核心。

  正值广东深秋之时,一场连接“三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五地的送教交流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由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发起,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45所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走进乡镇,深入乡村教育教学一线,为当地师生送上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城市与乡村的年轻老师们同课异构、共同教研、共享教育理想,夯实新时代教育理想基石。

  有温度 让每个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和成长方式

  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在传统教育里,唯分数论是评判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这种“内卷”式教育,让学生们丧失了快乐和创造力,让学习变成了一件让家长和老师满意的“应付”。

  素质教育让学习回归教育的本质,让课堂尊重孩子的天性。相比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天性和学习方式的掌握,教师的功能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让位于引导和鼓励。对于乡村学校来说,这种授课模式和教育思路都是全新的尝试,通过示范课堂他们更直观地看到了在教学上更多的可能性。

  此次参与送教交流的老师,结合新媒体素材、分组互动、自主探究、实验活动等方式教学,相比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感染力更强,课堂体验更愉快,让同学们从被动地背诵知识到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广州市增城应元学校曾敏钿老师提出 “探究实验思路—探究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同学们通过实验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点灵活运用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锻炼了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习研究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90年代以来“空心化”成为中国许多农村的一个明显特征,青年人大规模离乡的背后是越来越寂静的村庄和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缺少有效的帮助,特别是在情感交流方面,不懂得如何交友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荟贤小学的黄慧英校长给东海镇龙光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课程。

  一场游戏让同学们学会了分组合作和自我表达,通过解决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引导同学们处理争议,正确地面对失落、挫折、焦虑等负面情绪,让同学们认识到友情的可贵。龙光小学的负责人表示,虽然心理课不是小学阶段的主学科,但是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重要成长阶段,这样的课程让他们学会认识情绪、树立三观,能够及时地帮助这些缺乏家庭陪伴的同学们提升沟通交往核心素养,非常有意义。

  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何颖申老师表示,在广州,教师会要求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陪伴,但是在陆丰,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陪伴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因此,学校教育更为重要,除了课堂上传道授业,生活上的关注和疏导也是老师的一项重要责任,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自由探索的能力,尊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展示和发挥。

  此次三区送教活动在课程设计上通过趣味性强又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培养同学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独立健全的人格。教育不应该是冰冷的分数,而是依托当地环境,培养顺应天性之人。

  有态度 紧扣三区学校教师培训需求

  教育振兴,核心在于教师。让送教交流发挥最大作用,关键在于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切实地解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理念升级的问题。为此华南师范大学首先组织了专家团队赶赴“三区”开展基础教育专项调研,深入汕尾市、海丰、陆丰各县市,举办了5场大型专题座谈、16场分组访谈,深入访谈80多名教师、教研员等,考察13所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幼儿园,收集教师、教研员与校长调查问卷11294份。

  依托调研结果,专家团队掌握当地教育教学现状,摸清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找准问题,为“三区”教育发展把脉问诊,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打造有华师特色的高校与地方结对帮扶模式。

  专家团队调研发现,许多学校没有常规的美术课,甚至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但是在送教的过程中,不少美术老师发现,当地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创作天赋并不低于一线城市的同学,只是缺少相关的课程教育和启发。为此,送教老师迅速调整课后交流方案,为当地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广州市五一小学美术示范课之后,林宝婷老师发现当地学校没有专业出身的美术老师,于是她及时地调整了课后交流方案,专门给东海镇炎龙小学的教师分享了没有基础背景的美术老师如何上好一堂美术课。从课堂设计、教具设计到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帮助老师完成美术课,她细致全面的指导给当地老师解决了当务之急。

  炎龙小学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个例,此次送教之行,惠州、陆丰等多个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语数英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其他如体育、美术、综合等科目都没有专业的师资保证,“可以开齐国家课程,但无法开好国家课程”是“三区”教育工作者内心的纠结。

  因此,本次送教方案设计避免了过往片面强调“名师入校”出现的“名校难学”“专家太高”等“落地困难”困扰,提出“平级交流”“全学科入校”“全学段覆盖”的方案思路,从粤港澳大湾区办学有品质、学科有特色的学校特别选拔40岁以下的一线骨干教师,覆盖高中到学前全学段,学科涵盖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让送教交流更贴近一线教学需求场景,更接地气。

  有深度 精准帮扶高质量完成送教目标

  伴随城镇化发展,乡村学校大量合并,教师资源后劲不足,教师师培工作势在必行。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下,比起走出去学习,邀请优秀教师走进来进行一对一培训,更加适合当下的情势。看到来自城市的优秀同龄者同行,乡村教师们倍感鼓舞——我们大家都一样!我也可以!因此,此次三区送教活动及时地给当地学校打了一剂强心针。

  湾区教师们提前抵达送教学校,了解当地教育教学现状,不仅呈现了一节节精彩高效的优质课堂,还开展了同课异构、听课评课、主题讲座等教学教研工作。此次送教不是单纯的课例展示,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老师们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校长文小武给惠州龙城街道第二小学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音乐课,课堂内容不仅涉及音乐知识,还包含红色人物、历史等跨学科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给当地学校教师在构思课程设计上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在课后,教师们坐下来,针对课堂设计、科组建设等问题,与一线教师、学科带头人们进行对话交流。根植于本土的教育问题与外来的教学方式碰撞,通过最朴实的交流方式,在课程-评课-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当地教育情况的解决方案,激发更多的教育可能性。这对囿于乡镇的教师和一线城市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在这次三区送教之旅中,我们看到了当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老师们迫切想要突破过去教育方式的需求。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双减”政策在城乡同步推行的形势下,乡村学生接近自然的淳朴天性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快乐教育的本质。乡村社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为学生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可能性。因此,在三区送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跨越了城市和学校的壁垒,共同面对“双减”、高质量、课改等问题,找到共鸣,激发共情。

  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高圆圆老师表示,当地学生让她接触到了不同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与城市孩子存在差异,他们更容易获得快乐、投入学习。这次送教活动也让老师们获益匪浅,让他们在未来教学工作中考虑到更多学生的情况,课程设计将会更加多元化。

  陆丰市碣石镇碣石小学校长林俊涛表示,第一次接触这种入校交流活动模式,这种培训活动很有效。他指出,这次活动让碣石小学的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得到很大的启发。

  通过这次“三区”送教交流活动,华师大协助当地学校与湾区学校之间建立起学科培训团队协作组,促进双向交流,提升教师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次“三区”送教交流活动通过各地区学校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将更好的教学理念转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提升了帮扶地区的教师素养。而参与送教的湾区骨干教师们也表示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了解到更多不同的学习背景,对未来教学设计多元化非常有帮助。

  陆丰市入校交流总结会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黄道鸣同志表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华师大将持续通过送教入校的形式进行乡村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加大定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水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抓手。华南师范大学“三区”送教交流活动将持续深入地推进,在“三区”学校之间建立交流互动平台,以当地学校的需求为导向,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结对双方在教育理念、教研、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交流碰撞,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做好教师培训,推动三区五地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黄道鸣、廖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