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一号民生工程”培养出“香饽饽”  华南理工大学章熙春书记参加《光明日报》“圆桌对话”
2022-05-31 18:25:00
华南理工大学
      不断增长的就业需求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两个不利因素相叠加,使得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准确把握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集合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保证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近日,《光明日报》“圆桌对话”栏目访谈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与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永文、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姜家生等高校领导和就业工作负责人,介绍各自学校就业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围绕今年就业工作把脉问诊、畅所欲言。详细访谈内容于5月30日在《光明日报》刊出。

报纸版面

 

“一号民生工程”培养出“香饽饽”

      在接受访谈时,章熙春指出,专业能力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求职心态正、自我定位准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比较抢手。他表示,从华南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生调研数据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通识性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章熙春表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个人、高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学生本人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无疑是获得较强就业能力的内在因素,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及举措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则起到关键作用。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的做法是,着力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卓越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学校把学生就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完善全面覆盖与个性定制、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生涯发展系统,构建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努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成为“香饽饽”。

 

在“浇水培土”中静候花开

      那么,关于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又有哪些理念或做法有待改善?

      章熙春表示,综合来看,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寻觅未来员工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概括为“三个不”:一是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明。一些企业的人才选拔标准不够明确、校园招聘计划不够精准,导致人才评价存在“脱实向虚”“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等倾向,容易忽视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二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大部分企业想找的是像U盘一样“即插即用”的人才,而教育是一个慢变量、精细活,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力、较大的发展潜能,但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转换,很难立即为企业带来效益。三是传统的企业宣传方式吸引力不强。一些传统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虽然渴求人才,但对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展现不足,难以得到有竞争力的年轻人青睐。

      为此,章熙春建议企业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标准,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理念,让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新入职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在“浇水培土”中静候花开。

 

校企对接仍有堵点卡点待打通

      每年招聘季,很多企业会主动走进校园召开宣讲会,学校也组织企业进校园举行招聘会、双选会等。疫情下,线上宣讲会、招聘会也始终在进行。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是否存在堵点、卡点?

      对于这个问题,章熙春结合管理工作实践和相关调研结果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近年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愈发通畅,但是仍存在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信息不对称,影响对接效果。对企业而言,学校将招聘信息转发给学生,学生虽然收到了信息,但求职偏好已基本形成,这种偏好企业不易获知,只能通过简历投递情况来判断宣传效果。对学生而言,接触到的都是企业公开信息,往往不了解福利待遇、工作状态、职业发展空间等非公开信息。

      二是常态化沟通机制不健全,影响对接效率。大部分企业平时与学校缺乏沟通,只有在秋招或春招时才有针对性地接触学校,这种“候鸟式”对接比较浅表化,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有限。

 

就业工作“华南理工经验”有这些

       章熙春表示,为推动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在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努力建设与国家产业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二是精准匹配供需两端。学校在教育部支持下,牵头成立装备制造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下设电子科学、机械设备、运载装备等3个指导组,高效搭建供需平台,为稳岗促就业助力赋能。三是深化就业引导工作。学校设立就业重点目录,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组织学生到大型国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西部与艰苦地区等学习调研,大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面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期待,高校应该怎么看、怎么做?章熙春表示,华南理工大学首先将生涯教育前置化,在提升高年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强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启蒙,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产教融合协同化,把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如专业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授课讲座等。同时,在校内建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平台,请企业协助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选派资深专家担当毕业论文导师。最后,就业服务信息化,加强网络招聘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零距离”的就业服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5-31 18:21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5-18 10:57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5-18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