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7000人 新增“智能海洋装备”等5个专业
2024-06-23 17:01:00
中国教育在线

  6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在五山校区举行。华南理工大学37个招生院(系)在现场提供集中咨询,招生办公室给广大考生家长带来了最新的本科招生政策解读以及一对一的志愿填报指导。

校园开放日现场

  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总规模是7000人,包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普通类、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多个招生类型。其中,在广东省计划招生3500余人。

  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增加报考热度高的专业计划,新增“智能海洋装备”“软物质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试验班)” “统计学”“工业工程”等5个专业招生,升级交通运输类专业为“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

校园开放日现场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

  面向广东考生,华南理工大学今年在普通类招生按照选考科目的不同分为5个专业组,分别是历史不限的201、物理+化学的202、203、204、物理不限的205组,其中,202组含计算机全英创新班、计算机拔尖班、计算机类三个专业,对计算机类情有独钟的优秀学生可以报考,不用担心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招生专业(类)包括19个专业类,31个专业,22个教学改革班。其中19个专业类由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类,前期实施专业类培养,打牢基础拓宽口径,后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专业兴趣明确,匹配度高。

  新增招生专业介绍

  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422T,招生计划60人,是全国首设专业,立足于国家亟待发展的功能和智能先进材料的开发与工程化的重大需求,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空天科技、碳中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前沿与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软物质领域基础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多学科、交叉领域前沿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智能海洋装备专业代码081906T,招生计划20人,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新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以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为依托,聚焦智能海洋装备、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今年首次以智能海洋装备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名称招生,采用本硕博贯通培养。

招生宣讲会现场

  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实验班)专业代码080501,招生计划40人,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聚焦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培养具有“低碳”与“智慧能源”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人工智能和能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洁净、高效、低碳和智慧化的转化、存储、运输等专业知识的卓越人才。

  工业工程专业代码120701,招生计划40人,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基于智能供应链管理、企业运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专业技能,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工业工程复合人才。

招生政策解读

  统计学专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渗透各行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知识和方法、计算机技术,擅于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包含在数学类招生。

  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专业代码00600,招生计划140人,所涵盖的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类以“交通理论知识+数字创新能力+系统与智慧思维”为主线,培养具备交通大数据分析、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AI)+交通、智慧交通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知识的交通领域高端创新人才。

  志愿保障计划

  1.填报华南理工大学志愿服从调剂且符合录取要求,不退档;专业志愿填报无分数级差;投档和安排专业时以高考投档成绩为准,承认符合教育部政策的加分。

  2.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五年学制)不报不调剂,其中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入校后无需加试素描;软件工程(中澳班)、环境工程(中澳班)等不报不调剂。

  3.广东省考生志愿保障:

  1)面向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的优秀学生,所有专业组推出了零调剂志愿保障计划。

  2)华南理工大学将继续实施专业志愿“非常6+1”,在专业组内报满6个不同专业(类)且服从调剂者,均可在专业组内选择一个非意向专业(具体填报方式请关注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网站)。

国际校区

  人才培养特色

  1.20个本研衔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

  华南理工大学开设2个拔尖基地班、3个强基计划班、10个本研创新班、5个卓越班,其中拔尖基地班、强基计划班和创新班实行“3+1+X”(“X”硕士生为2或3年,博士生为4或5年)本研衔接培养模式,保研比例80%左右,卓越班保研比例50%左右,致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

  在关键领域有组织人才培养先试先行,入选国家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组建36个特色班,其中,超级机器人“珠峰班”首届已选拔30名优秀本科生,实行“2+2+X”培养模式,本硕博全链条一贯式培养。

  2.双学位试点班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2024年继续开展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双学位试点项目。项目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需求,设计专业交叉互补的培养方案,面向所有具有理科背景的新生进行二次选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还可跨学院辅修专业(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目前在校学生约有15%的学生修读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3.灵活转专业,满足学生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普通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有多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分别是新生入学两周内,可参加教学改革班的选拔,非广州国际校区学院的新生可通过选拔进入广州国际校区入读新工科专业;第二、第四学期全校范围的自主转专业(转出无门槛);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选拔、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国际化全英示范班)、基因组科学创新班选拔以及其他各创新班、卓越班、强基计划班、拔尖基地班的增补选拔。

  广州国际校区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有四次转专业机会,仅限在广州国际校区内各专业。

  4.250+国际交流项目,良好的国际化学习成长平台

  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全球合作网络,与200+全球知名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合作推出250+海外学习项目,每年派出1000多名本科生参加联合培养、学期访学、寒暑期研修、联合工作坊、海外实习等国际交流项目。

  依托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国际组织人才输送“蓄水池”。在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组建“3+2”中澳班,在信息工程专业设立“3+2”中法菁英班,推进优势专业的成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阿克伦大学等欧美核心伙伴“本-硕-博”贯通培养。与新加坡、新西兰互设国际联合创新中心,致力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水平成果在地转化。已建设本科全英招生专业13个、本科全英课程300余门,每年开设80多门“海外名师讲授学分课程”,聘请具有国际公认较高造诣的外籍专家或学者来校任教,并聘请一批牛津大学、MIT、卡耐基梅隆的顶尖教授来暑校授课。

  学校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双向国际化,有组织开展各类来华留学项目。与欧洲一流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大等开展来华攻读学位及短期研修(实习)项目,与慕尼黑工大、都灵理工大学、南特大学等开展学期制来华留学项目,多形式接收高质量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

国际校区图书馆

  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

  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荣获“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学校厚植创新创业成长沃土,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接近70%的本科生期间至少参加过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一次学科竞赛。学生连续数年在国内外顶级赛事中摘得桂冠,其中在历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取得了30金、28银、12铜的优异成绩,金奖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省第一。

  校内建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培育学生团队超480个,学生成功创办企业160余个,获得投资项目超90个,累计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100万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优秀案例(全国仅2家高校入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的“三创型”人才,得到了校友、学生、企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高

  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2023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8.3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实现了高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和高就业满意度。

  其中,参与就业的毕业生34%以上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约50%,赴国(境)外留学的毕业生73%以上进入QS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另外被党政岗位录用达792人,占比10.27%。

  2023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集中于广州市(35.39%)和深圳市(23.47%),超过七成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

  招生咨询热线:020-87110737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实生生 司徒雅茵 通讯员 华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