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访谈录: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http://guangdong.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作者:谢敏瑶 2012-04-13 字体:大 中 小
高校的症结在于考评体系出了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目前有不少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对大学教育意见很大。
赵泓:其实学校对本科教学一直都非常重视,不仅有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还经常督促检查。但效果不算好,主要是高校的考评体系出了问题。在高校,普遍的情况是,老师的地位主要通过职称晋升和主持科研项目而获得,教学只是点缀而已,满足基本工作量就行了。老师的待遇跟教学关系不大,所以大部分老师的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成天琢磨如何发表论文、拉到项目。有了项目手头就有经费,有了经费就可以出差、买版面、出书。若没有经费资助也会自己掏钱买版面发论文出书,因为有了足够的成果就有资格申报职称。职称晋升了就有更高的待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许多老师都被套在里面。所以,老师不是围着教务处而是围着人事处的指挥棒在转。
高校教师是文字垃圾最大的制造者。据武大信息管理学院一位副教授统计,全国每年花在购买论文版面上的费用约为10亿元。大部分论文都没有多少价值,像新闻传播方面的论文,我认为至少70%只有极少价值,或者没有价值。有些人写不出论文就抄。大学教授、副教授抄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情况也不鲜见,这些媒体都公开报道过。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江西就曾有位副教授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一篇关于报业集团出版社的一篇论文,基本上是抄袭我的,连我拟的小标题“为何背靠大树长不大”都一字不改。你想想,他从未接触过这个行业,又没做过调研,不抄写得出来么?当然,还是有一些人在踏踏实实做学问,但比例很小。现在学术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心思都用到拉项目写论文上,学生自然难得顾上了。经常有学生投诉,说老师如何不关心他们。谁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你不能责怪老师觉悟低,老师也是常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我相信这种局面今后一定会改变。从长远看,老师的尊严和价值,主要还是通过教学获得。
中国教育在线:职称评定历来存在很大问题,但目前很难找到更好的办法。
赵泓:也不是找不到办法,关键还在制度设计。首先要分清楚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对科研做出不同的规定。现在虽然也有区分,但很多二本甚至三本高校也是科研挂帅,要求老师的学历、论文越来越高,这只会逼迫大家制造出更多的学术垃圾。在学校内部也要细分哪些学院是以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为主。像材料、电力、新闻、艺术等学院,应各有侧重。要根据不同学科提出不同要求。即使在学院内部,也应有学术型和教学型的队伍区分。像搞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要求是不一样的。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将偏理论和偏实务的老师区分开来。现在这种局面不仅影响到了教学,也影响到学术价值评判。有些搞理论的攻击搞实务的学术性不强,搞实务的攻击搞理论的脱离实践,根源就在这里。
其次,要评聘分开。现在大家不顾一切争着上职称,有个重要原因也在于评聘没有分开,评上教授往往一劳永逸。评聘分开后,如果评上教授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学校可以不聘;相反,有些没评上教授的,如果工作表现突出,可以聘为教授,这样就可以正常发挥职称评审的作用。
另外,要建立评审与答辩相结合的制度。现在学术委员会成员大多并不了解申请人的情况,基本上按照材料进行投票。材料有时并不能反映出真实情况,而且材料掺假也不一定能够发现。如果有一套严格的答辩程序,就可以或多或少避免盲目投票。
中国教育在线:现在职称评审中基本没有答辩程序,您觉得这个很重要么?
赵泓:当然重要,因为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嘛!答辩可以使评审程序更加公正、透明。我就吃过程序不透明的亏。09年我申报正高,到了学校高评委投票前一刻,会上居然有人拿出暨大新闻学院某教授给我写的送审代表作评审意见,挑出其中一段恶心的话念出来,结果害得我因一票之差而落败。如果有答辩的机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我的送审材料分别给了武大、上海交大和暨大,武大和上海交大给我的评价都很高,但暨大那位教授居然给我弄一个不通过(评审结论分通过、基本通过和不通过三种)。作为评审专家,他当然有权利让我通过或不通过。但暨大根本没有编辑出版专业,他也不是研究这行的,对我们这个专业一点都不了解,却在那里不懂装懂。我那三篇文章分别是讲广东图书出版业、报业集团出版社和编辑出版教育的,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哪有资格评审我的材料呢。他那段评语是对《文化大省应当是出版大省——也谈广东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思路》一文的评价。这篇文章作为特稿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的核心期刊05年第二期《出版发行研究》头版上发表,曾经引起很大的反响呢。他的意见是觉得这3篇文章理论性不强。可是这广东出版、报业集团出版和编辑出版教育需要运用哪门子原理?完全是胡扯嘛!但没办法,内行被外行搞死了。
相反,弄虚作假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治。09年有位老师申报教授。她报送的材料里有多媒体光碟《中国文学》、《唐宋诗词欣赏》两部主编教材,经广州市出版物鉴定委员会正式鉴定为非法出版物。里面的内容其实只是一些课件,是两位学生帮她刻录的,但填报成果时分别写上著述37万和25万字。09年没评上,第二年申报又把这个假材料报上去。还有那本《湘西乡话语音研究》,版权页上明明写着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她在后记里落款是2010年3月。但她在2009年10月冒充成果予以申报。这样连续两年弄虚作假,照样可以在第三年评上教授。
中国教育在线:像这种事情是不是很普遍?
赵泓:弄虚作假现象高校很普遍,但像这么严重的很罕见。不说别的,那两个光碟有一个根本就打不开嘛,还有一个打开了,里面就是一些课件。但居然报了几十万字的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