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动手是成才的不二法门
中国教育在线:虽然已转身教育行业,但在任教之余,您仍然兼职做一些编辑工作,您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呢?
赵泓: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若脱离了传媒实践只能陷于空谈。在媒体兼职做一些事情,对教学或科研会有许多益处。我05年来高校后,其实从未中断过编辑工作。05年南方日报出版社请我担任特聘编辑。这年年底,南方日报出版社评出10本年度最佳图书,有4本是我编辑的。后来我替中山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一套“金木棉丛书”,是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现在我同时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大学城工作室主任、武汉世图三新出版策划有限公司组稿编辑。大学城工作室主要是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让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出版社的稿件采集与编辑制作。武汉世图三新出版策划公司旨在打造学术出版优质平台,将学术出版、按需印刷和馆配、网店销售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出版模式。我与这些出版机构合作,可以同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当然,编辑工作颇费心力,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本职工作。所以我的精力主要放在组稿上,文字的编校基本上交给助理编辑处理。有时候也犯难,找一位助理并不容易,现在的大学生基本功好的不多。
中国教育在线:对于欲报考、或正就读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赵泓:新闻传播是近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预计今后也必将继续热门。原因在于当今是一个传媒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会保持旺盛。新闻传播专业适应面比较宽,去向不局限于传统的广电、报刊等媒体,或网络新媒体,还包括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因此,我们是按宽口径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进入本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快,目前在校生已经接近20万人。有人认为全国新闻从业人员也才70多万,并据此认为专业扩张太快,存在严重泡沫。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新闻传播人才除了新闻行业,在创意策划、广告、公关等方面也大有作为,应用面非常之宽。现在新闻传播已经不是小门类了,它应当跟中文、管理等传统强势专业取得平起平坐的地位。
我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始终强调一定要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普遍感到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这个不光因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因为学生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知识的积累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很多学生没有耐心学习。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一定要宽,要阅读很多课外书才行。每年新生入校,我就提供给他们一百多种课外阅读书目,但有些学生几乎就没有阅读过。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校时不好好读书,今后会追悔莫及。另外,在动手能力方面要有意识地训练。我们开设了摄影摄像、广告制作、多媒体信息采集等课程,总体效果不错,但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差距比较明显,强弱分明。这个要靠学生自己多花时间琢磨,多实践。我平常给学生讲得最多的是六个字:多读书、多动手。
教师简介:
赵泓,湖南岳阳人。1966年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出版业协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贵州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南方日报出版社新闻编辑室主任。担任责编的图书获得过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优秀图书奖、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等。参与国家重大及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