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雄,中专政治高级讲师,历任广州市多所中职学校校领导职务;2018年1月起任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校长,2020年7月起任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筹建组组长;具有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教研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请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
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开办有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媒体艺术、智能控制、网络工程等6大部系、5大类共23个专业,专业设置与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高度吻合。
学校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总要求,按照“四进一更”路径(即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推动整体实现“五高”(高目标、高质量、高水平、高技能、高品质)。学校制定了“优先高质量发展、大体稳定总规模”的短期发展方针,既要优先保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质量稳步提升,也要在学校全面进驻科教城前,保持每年招生不少于2000人,在校生总计约6000人的规模大体稳定,为学校日后进驻科教城,扩大办学规模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中国教育在线: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为专业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目前,学校正围绕广东省、广州市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广州市“IAB”三大支柱产业中的“I”——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产业和“A”——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专业规划布局。
学校现开办有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媒体艺术、智能控制、网络工程等6大专业系部、5大类共23个专业,专业设置与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高度吻合。其中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系部为广东省中职高水平建设专业群,23个专业中5个为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4个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5个广州市示范专业。在整合过程中,注重对新兴专业做“加”法(如在全省中职学校建立首个人工智能专业);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缺乏后劲的专业做“减”法。
结合学校“双高”建设,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积极深化产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和广东省地图院等重点科研院所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X”考证等形式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学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如何?为学生创造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学校积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组织开展“WEB前端开发”、“游戏美术设计”等7项“1+X”证书考证试点工作,其中,学生参加由华为公司制定标准,面向高职学生的“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的中级证通过率高达88.8%、远超全省高职院校平均约30%的通过率。
2021年1月,学校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广州职业教育AI产教融合中心,积极探索“会、院、校、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4月23日,学校在省教师继续教育协会的推动和1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将来,该基地可以为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特别是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育普及师资队伍提供培训支持。
中国教育在线:国家正在积极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通道。那么,在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上,学校都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培养出了哪些优秀人才?
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要求,学校瞄准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标准要求,强化技能基础教育、深化技能实际应用,同时构建学生公共基础知识体系和人文艺术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校学生文化基础课课时与专业课课时大体相当,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2014届毕业生谭培健同学通过个人努力,已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成才道路,在求学过程中他既在不同阶段多领域获得全国性竞赛奖项,也在研究生阶段通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现已成为一名既有专业技能也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包括番职院、铁职院等一批省内著名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可。近几年,学校三二贯通指标不断增加,升学率显著提升,从2019届的53.99%攀升到2020届的77.95%,2021届升学率将超过80%。在市教育局和各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今年三二贯通中高职衔接共有1460个名额,约占学校今年招生总计划的2/3。
接下来,学校仍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模式。按照主体多元化、方式可量化、内容全面化的要求丰富教师评价方式方法,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师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同时按照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要求,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在人才评价过程中不断改进德育量化评价体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学生评价模式。逐步提升体育、美育、劳育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比重,将体育、美育、劳育评价工作有机落实到班主任和教学系部工作要求中。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