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整体情况
学校1933年建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两万人,教职工1215人,10个二级学院,73个专业。累计培养2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2011年,学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获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是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示范校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单位,入选中国青年报评选的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2016年,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当选为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坚持“三三三”管理理念(“三全育人、三位一体、三贴近”),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生管理全过程,内化到学生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构建大学工工作格局,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多位一体全员育人机制;二是依托校企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实施“铸魂、塑行、强能、明德”四个文化工程,形成“党建全覆盖、思政全过程、专业全融通、优秀传统全浸润”的全过程文化育人模式;三是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管理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育人成效显著,获得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同行、社会企业的普遍好评。
2018年,教育部思政司司长魏士强视察我校,对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给予认可;育人成果参展广东省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展获省委领导肯定;我校主题发言《新工科大思政社区文化育人》在全省学工部长会议上获得好评;易班(网络思政)工作获评两个“广东十佳”。2017年学校获评全国社会实践工作优秀单位,何小梅老师获评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唯一高职),学校获“广东省首届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称号。2016年《巧匠孵化室》获评省第四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2015、2016年学校资助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级考核评比优秀;2015获设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个省名辅导员工作室。基于泛在技术的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服务“广轻模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管理理念创新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大学工工作格局,形成多位一体全员育人机制;依托校企多元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四个文化育人工程,形成全过程文化育人模式;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管理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
二是坚持“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形成适应新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为目标、管理为核心、服务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入管理内容体系,着力提高管理效能以提升服务水平,用管理和服务科学化水平提升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是以“三贴近”实现“六结合”,即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工作理念,构建学生社区化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模式,实现“六结合”——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六个结合。
(二)管理举措创新
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中长期学生全面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党建文化、思政文化、专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四个文化进社区”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协同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化以美育为重点的“幸福校园品牌工程”建设,引领正确的审美观。强化劳动实践教育,形成劳动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明确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制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标准》等十二个文件,落实党建标准、管理考核,形成制度体系;明确依法依规管理,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汇编成《学生手册》,编辑印发给每位学生,公平公正公开落实管理责任;明确管理队伍考核管理,制订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体系、辅导员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形成全面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制度保障体系。
2、构建机制体系,强化队伍建设
构建覆盖党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队伍等多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以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统筹团委、学生发展中心、创业学院、招就办等学工部门,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学生工作,强化教育管理人员结构,优化以辅导员工作室(站)为工作基点,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全面支撑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
3、跨界整合资源,创新育人平台
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统筹整合政校行企资源,推进校企一体化教改,校企共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基于泛在思政的跨界协同创新工作模式,形成“政校行企全资源、校内校外全方位、课内课外全过程、教师教辅全动员、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三全育人”体系。
(三)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多元协同、三全泛在管理模式,以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为载体,实施“铸魂、塑行、强能、明德”四个文化工程,形成“党建全覆盖、思政全过程、专业全融通、优秀传统全浸润”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优化“政校行企全资源、校内校外全方位、课内课外全过程、教师教辅全动员、线上线下全覆盖”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和全维度工作系统。
图1 四个文化工程
1、构建“信息技术+”育人体系,形成立体化全员育人机制
一是学校开发应用“全面从严治党信息化平台”。从提升组织力着手,实现了“信息数据化严格工作规范、监督智能化力促作风转实、活动品牌化推进作用发挥”,扩展了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展示的空间,带动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服务力,调动了全体党员干部主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是建设粤易网“党建荟萃”专栏和学校易班平台。从提升网络影响力着手,强化思政宣传全方位效应,建设党建理论研究、党中央文件精神解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基层党建精品项目等五个内容模块,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打造多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党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多支队伍协同的全员育人体系,明确党务和思政两支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列明学校各类岗位职责及其具体育人功能,于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逐项落实;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将立德树人作为校企融合育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制度设计和操作环节;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政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强化学生组织“四自功能”,形成团委指导、团学组织为枢纽的学生自治自育格局。
图2 多位一体育人机制
2、建设“信息技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全过程育人体系
学校独立设置学生发展中心,通过跨界整合的思维,信息化的专业手段,打造基于网络系统的“云管理与云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的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平台集事务办理、咨询服务、工作交流和道德素质培养于一体,实现了育人的精准定位对标。
一是职业素质测评系统为学生发展提供靶向精准服务,引入最新的AI智能识别技术,从五个维度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对学生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帮助学生科学判断职场竞争的优劣势,以针对性地在学习生活中扬长补短,更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实现了精准发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二是“广轻成长在线”系统实现精致育人全过程大数据管理,系统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素质教育标准进行分解和设计,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全跟踪、结果全记录、成绩全评价、数据全分析,形成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综合素质教育动态体系,达到了精致育人的目的。
三是拓展“一站式”大学生综合服务与发展中心的线上线下联动功能,将学校有关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学业辅导、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服务等几十种服务功能,通过设立咨询窗口,开展团队辅导等形式,整合到大学生综合服务与发展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创设便捷、共享、专业、高效的服务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源动力。
图3“信息技术+”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3、校企共建“信息技术+”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形成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全方位育人格局
在学生社区建设“信息技术+”校企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生活体验、素质提升、学习发展三者贯通融合的素质教育创新载体。实施“铸魂、塑行、强能、明德”四个文化育人工程,推动了党建教育社区生活全覆盖,强化思想领航和价值引领;打造了社区全域育人场效应。
一是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建设“思政研练中心+多功能文化食堂”协同育人平台,1400平方米思政研练中心,汇聚理论研习课堂、国学课堂、智慧课堂等8个不同主题功能的现代化思政教学场所。打造多功能文化食堂,建立公开透明的食堂监管考核评价体系和多方参与的“阳光厨房”活动,践行校企合作共赢,实现 “环境、管理、服务、文化、实践”五位一体育人功能,研练中心与多功能文化食堂形成课内外协同育人效应,成效显著。
二是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大数据系统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构建 “以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为平台、以校园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为抓手、以综合素质教育育人为目标”的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及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广轻模式”。
三是绿岛易班家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跨界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通过智能大数据积分兑换学习资源的动力驱动机制,创建了以个人学习发展愿望为驱动力的行为养成自觉机制,实现了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和平台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图4 “信息技术+”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三、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成果
2015-2018公开发表论文80篇,立项研究课题国家级1项、省级22项、市级5项、校级62项。辅导员队伍个人获奖国家级3项、省级51项、市级1项;指导学生获奖省级23项、市级5项。
(二)“三全育人”标志性成果凸显
一是加强党建思政引领,形成“三全育人”领导机制和制度体系,并融入“十三五”规划及“创新强校工程”。二是以多功能文化食堂和垃圾分类为抓手,推进“五个育人”,成效显著并在全国推广。三是思政课程改革全国领先,创新思政研练式教学法,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及全国思政工作创新优秀示范案例50强。四是启动课程思政改革并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五是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发挥科研团队育人功能。六是形成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获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和团队、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七是推进文化素养教育工程,获“一校一品”体育工作示范基地等奖项。八是完善网络教育机制,建成易班网、从严治党、立德树人等网络平台,易班工作获2018年两个“广东十佳”。九是形成心理育人科学化工作机制。十是构建“泛在思政”大素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显著。十一是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绩效考核优秀。
(三)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对学生评价高,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高,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高
第三方机构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6.14%,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高2.14个百分点;半年后的月收入为4504元,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高477元;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2.50%,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高6.50个百分点;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59%,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高3.59个百分点。广东省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上线考生数连续多年均在计划招生数的3倍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对口率、对母校的满意度和薪资水平高于全国示范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9%。
(四)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取得国家级、省级创业类奖项128项。连续三年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分赛优秀组织高校奖,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及优秀组织奖。2016年,入选中国青年报“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被省教育厅遴选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18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中心常务理事单位,与广东瀚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孵化器并成为国家行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自2011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0多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
另附:管理成果推广成效
成效一:育人体系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示范
学校育人成果在2018广东省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展中获省委领导的肯定;学工精品项目《新工科大思政社区文化育人》在2018年全省学工部长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取得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文章《素质教育“广轻方案”与基层治理“广轻智慧”》《中国青年报》专门报道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示范模式》,省住建厅召开了广州大学城“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专题推进会,推广我校垃圾分类协同育人平台运作模式。100多家政府和企业单位学习考察垃圾分类平台项目,广船国际投资3000万成立公司推广该项目。
成效二:育人成果驱动学校构建“四位一体”大素质教育体系和“三大一强”的院校治理体系
构建并成功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取得成效,驱动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和一流高职建设工程中进行“四位一体”大素质教育体系和“三大一强”的院校治理体系探索与创新。
图5 “四位一体”大素质教育体系和“三大一强”院校治理体系
成效三:育人成果实现了非教学资源育人功能,促进了育人模式转型
约1.5万平方米的食堂全面改造成多功能文化食堂,打造了3千多平方米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了1千多平方米历史文化长廊的素质教育基地,全部的学生宿舍区改造成为“四个文化进社区”文化育人空间和智能垃圾分类素质养成教育基地,打造约500平方米的绿岛社区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非教学资源用于育人的面积总共增加了2万多平方米。基于“三全”协同育人平台运作的实践经验实现了协同育人模式转型升级,建设了3个产业学院。
成效四:育人产教融合协同模式成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与育人的示范
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得到国家住建部、统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领导的认可,誉为“全球首创,世界一流”。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拟把该项目引入欧盟。获得多地政府认可,与广州市荔湾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合同,与中航环卫集团、北京环卫集团签约引入近九十个县市区;长沙市与南昌市的社区等8个单位学习并复制了广轻模式。
成效五:育人协同平台成为全国后勤改革的示范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省教育厅、兄弟单位等近500家兄弟院校和政府单位参观学习,校领导多次在全国后勤会议、教育后勤协会会长办公会,产教融合经验交流会上做了经验交流报告,成为全国后勤改革与资源整合建设协同育人平台的典范。
成效六:实现多方共赢,学校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在三全育人体系产教融合项目中,近三年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称职率和企业总体满意度均达99%以上,就业对口率和薪酬均高于全国示范高职平均水平。“四个文化进社区”文化空间、多功能文化食堂、绿岛易班等学生社区三全育人协同平台有一定规模的素质教育活动超过2000批次,超过10万人次参与其中,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